頂點小說 > 大宋皇家發行商 >第98章:共情
    宋朝軍制,已經不想再去抨擊什麼,經歷了安史之亂以來的藩鎮割據,民不聊生,飛鳥斷絕,魚蝦絕跡。

    唐末五代,至有喫人魔王秦宗權以人屍爲軍糧,撒鹽醃製。王朝末年,喫人不奇怪,史書中曲筆亦有不少,但是喫得如此張狂,如此滅絕人性的,他是獨一份,離譜到史書都不願意爲他曲筆。

    經歷過至深的苦難,矯枉過正便是必然,而今時代的所有人都認爲,限制武將權力是應該的,哪怕爲此而損害軍隊戰鬥力也無妨。

    宋朝那麼多皇帝,沒有人意識到這一點嗎?從雍熙北伐分兵三路,到征伐西夏六路大軍,南宋也是一樣,幾次北伐根本沒有真正意義的統一指揮領導,能贏就怪了。

    所有官員,包括所謂民間有識之士提出的措施,有加強士兵訓練的,有選拔良將的,有完善武器裝備的煉製的。總而言之,沒有一條建議提到加大武將權力,統一兵權的。

    嘴皮子的建議是沒有用的,只有蒙古人南下,揮動起的上帝之鞭險些讓漢人絕種,才能夠讓深深陷入外患的漢人明白,重視解決內憂,而忽視外患的結果會是什麼。

    你看,外患一旦解決,甚至都算不上解決,范仲淹等人不就被趕出朝廷了嗎?

    由潘美扯到宋代軍制,說了很多,是批判不錯,但批判的背後,更是深深的無力感。只是爲了讓大家明白,不要用後人的眼光看待前人,身處不同的時代,自然會有不同的看法。不經歷一番痛徹心扉的挫折與磨難,是不會從根本上改變的。

    就好比這個時候你讓趙昕和趙禎說,要去學習四夷的語言知識,估計要被罵死。作爲文明的中心,學習蠻夷是幾個意思。

    沒有後來鴉片戰爭以來一次次的慘敗,誰願意學西方。隨着之後中國一步步強大起來,所謂公知也一步步成爲了慕洋犬。這都是歷史的進程。

    以古人的心態融入古人,此爲共情。抱着後世所謂的先進想法,不主動融入時代,高高在上,頤指氣使,又哪裏能夠算得上是智者。

    潘美的事情,論者頗多,不過覺得皆顯膚淺,故筆墨爲多。

    說回出巡的事情來,東宮侍衛共五百人,統領是曹諷,下設四隊,每隊一百二十五人,四個隊長,除了潘孝嚴之外,還有田達義,劉元贊,李鈞德三人,分別是開國功臣田重進,劉廷翰,李懷忠的後人。

    北宋時期並沒有隊長的名號,準確來說應該叫侍禁,一個個頭上還頂着從義郎,秉義郎,忠訓郎,保義郎等名號,就官階而言,大概是七品的樣子。

    若是領其他的虛銜,官階會更高,幹到五品也不是問題,但是哪裏比得上侍奉太子殿下左右,這可是實缺,更何況潛邸從龍。

    單從這東宮侍衛來看,可以說完全被武將世家所壟斷,哪怕是最普通的士卒,都是有關係在身的。趙禎本意,也不是指望這些人能夠繼承祖先功業,不過是方便趙昕日後掌握軍隊罷了。

    北宋軍隊雖然多,但是禁軍,特別是河北以及京城兩地的禁軍,早已形成針扎不進,水潑不進的局面,都是繼承自祖先,要是不用他們的人,想要指揮可是不易。

    至於西北方面好一些,畢竟那裏在打仗,有戰爭,就有軍功,有軍功,就有晉升。

    哪怕一些軍功被上司吞了,但是庸碌之輩註定要被淘汰,混喫等死的也不敢去西北,加之形成不久,內部尚沒有固化,所以情況不是好很多,而是好太多。

    這一次外出,趙昕不是像以往一樣微服私訪,而是大大方方地坐着太子的車駕,左右有四百侍衛隨行,一百人留守東宮。他們或是手持金瓜,或是背懸弓箭,或是手持大刀。

    本來也不是上戰場用的,就是裝飾而已,一個個虎背熊腰,氣勢十足,看着還是挺唬人的。

    除了侍衛之外,還有行宮司一百人,輦官供御六十二人,次供御四十九人,下都五十八人,燭籠七十,諸司御燎子、茶牀、快行親從四人。

    零零散散加起來,將近六七百人,這也是之前趙昕出宮要微服出巡的緣由所在,動靜實在太大了,根本看不見自己想要看見的。天家出行,排場自然小不到哪裏去,雖然比不上趙昕冊封太子的那一天,但是同樣不小。

    前面鳴鞭清場,所過之處,暢通無阻,出了東華門之後,洶涌的人潮硬是被分開了一條通道。

    趙昕坐在車內,聽着外面傳來細碎的聲音,大半都是在討論他的。衆人普遍好奇的一點,便是趙昕這太子殿下不在宮裏待着,跑出來幹什麼,跑出來玩嗎?

    真要出來玩,也不會出動如此龐大的排場,靜悄悄地出來,不是玩得更開心嗎。正如之前所言,趙昕此行目的,就是爲了參觀報童們的生活及學習狀況。

    報童,表面上不過是幫助趙昕發發報紙而已,但是趙昕可是準備將其作爲自己的班底來進行培養的。正是因爲如此,趙昕爲此隆重出場,彰顯自己對這批報童的重視。

    最早趙昕是讓在宋夏戰爭中失去父祖的孤兒爲自己發報紙,但是經過幾個月的嘗試後,不能說他們不用功,但是覆蓋面不廣,距離趙昕心目中的期待還有不小距離。

    所以,趙昕吩咐下去,讓汴京各廂,依照人口不等,大致上是五千人選一報童,專門負責當地報紙的發放。

    作爲他們幫助自己發放報紙的獎勵,趙昕會延請待缺的進士爲這些報童授課。報紙爲旬報,也就是十日一刊,所以便是十日一休沐,在這休沐日時,由報童負責報紙的發放。

    趙昕傳出這個意向之後,民間的熱情高漲,很多人削尖了腦袋想要擠進來。儘管趙昕規定了上戶不得參與,客戶不得參與,同時對年齡作出限制,要求在十歲以上,十五歲以下,最好有一定的學業基礎。

    饒是如此,第一次報名參與的,便有上千人之多,最後一輪輪篩選,最後剩下二百餘人,汴京百萬人口,也差不多是這個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