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宋皇家發行商 >第97章:軍隊由誰領導?
    次日,正是十日一度的休沐日,趙昕準備在今日外出參觀報童們的生活狀況。

    如今趙昕出宮已經不需要專門向趙禎打報告了,也可以說是一次次的完美表現得到了趙禎的認可。當然,一些忌諱還是不能夠觸犯,比如必須在日落之前回宮。

    身前身後的侍衛,也已經變成了東宮侍衛,都是諸班直選出的精銳,意味着趙昕逐漸有了自己的班底。

    統領東宮侍衛的,是曹諷,是北宋名將曹彬的曾孫,曹瑋的孫子,而今的曹皇后是他的姑姑。

    曹諷如今也不過是三十歲出頭的樣子,人高馬大,精神奕奕,許是自小學文的緣故,雖說是武將,然則身上也有儒士風範,逢酒作詩,也不過是小事。

    整個東宮侍衛一共五百人,準確來說,加上曹諷一共有五百零一人。

    這五百人分爲四隊,每一隊的統領,背後都有不小的家世。

    一隊的統領是潘孝嚴,是北宋開國名將潘美的曾孫,潘美與曹彬並列一傳,其地位不言而喻,潘家可以說是與大宋國運休慼與共。

    在後世人眼中,潘美是個奸臣,是害死楊業的兇手,不能夠說完全沒有關係,但是對潘美的責難過重。

    潘美曾徵滅南漢,討伐南唐、北漢,北上徵遼朝,戰功赫赫。在真宗時被封爲鄭王。

    關於他與楊業的關係,則要說回到太宗年間的雍熙北伐(986年),這也是近幾十年來北宋最後一次北伐。當時宋太宗分兵三路,東路軍曹彬統領,中陸軍田重進統領,西路軍便是潘美,楊業便在西路軍。

    按照宋太宗的佈置,東路軍曹彬是主力,對手是遼朝大將耶律休哥,而潘美一軍則是利刃,在曹彬牽扯敵方主力的時候,發揮奇兵的作用。

    戰局開始之後,宋軍勢如破竹,接連收復不少失地,其中潘美楊業一軍收穫最大。曹彬那一路軍感到不滿,一些下級軍官鼓動曹彬主動出擊,一系列的戰術失誤後,招致岐溝關慘敗,東路軍大敗而潰散。

    東路軍大敗,主力盡失,北伐已經不可能繼續推進了,宋太宗讓其他兩路先後退場。

    但是戰場之上,進去容易,出去難,若是撤退處理不好,發生淝水之戰這樣的踐踏事故,就是悲劇了。

    更何況,北宋在佔領一部分土地的時候,得到了當地百姓的支持,如今要撤退,必須帶着這些百姓走,否則被殺個乾乾淨淨也說不定,那樣,折損士兵不說,連最後一點民心也沒有了。

    以上兩點,拖累了士兵們撤退的步伐。因爲客觀現實的存在,楊業主張讓百姓先走小路,軍隊在沿途設伏,如此能夠順利完成撤離百姓的任務,軍隊也能夠順利撤離。

    而軍中監軍王侁則有不同意見,主張走大路,堂堂正正與遼軍一戰。但凡是個正常人都不會提出這個想法來,現在可是東路大敗,中路撤退,自己西路一軍孤軍奮戰呀。

    可是,王侁是監軍,背後是宋太宗,潘美明白問題所在,他卻沉默了。

    聽從命令不過是損兵而已,若是不聽從命令,結果就一定是失勢,若是被宋太宗猜忌,性命不保也說不定。

    楊業力爭,王侁故意使激將法,說:“君侯素號無敵,今見敵逗撓不戰,得非有他志乎?”

    問題不在於前半句,而在於後半句,也就是所謂“得非有他志乎”,楊業原是北漢將領,一直活躍在對遼戰場的一線,於大宋而言是降將,自古降將就不易得到信任。

    楊業明白自己需要以一死證清白了,但心中仍然存有一絲信念,與潘美約定在陳家谷設伏,自己引遼軍來此。

    接下來,不忍心翻譯,直接上宋史原文吧,也省得你們說我洗白潘美。

    “美即與侁領麾下兵陣於谷口。自寅至已,侁使人登託邏臺望之,以爲契丹敗走,欲爭其功,即領兵離谷口。美不能制,乃緣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聞業敗,即麾兵卻走。……”(省略部分爲楊業英勇戰鬥,最終戰死的部分)

    戰後,潘美被貶官三級,王侁則是一擼到底,變成庶人,不得敘用。雖然在我眼中處死也行。

    美不能制!可笑嗎?一點也不可笑,某種程度上而言,曹彬也是這麼輸的。

    岐溝關一戰,最讓人疑惑的地方,莫過於曹彬一代名將,身負重名,何以被一干小校鼓動。

    最好的解釋,或者說能夠讓人信服的解釋莫過於宋朝軍隊繼承五代遺風,下克上的陋習不改,貪圖功名且互相之間不配合。這一點,在宋夏戰爭也有充分的體現,前面已經說過,這裏便不再複述。

    北宋軍隊之中,下級不服從上級命令,上級之間互相爭執,統兵權紊亂不堪,軍隊就好像無頭蒼蠅一樣。

    正是因爲如此,皇帝才需要時不時地寫出陣圖,“教導”那些武將如何打戰,後人以此爲笑話,當然這確實是笑話。

    但是笑話的背後,則是軍中統兵權分散,他們無法指揮軍隊,只能夠依靠皇帝的最高命令來指揮。

    皇帝身在後方,消息傳遞有時差,自然容易出現問題,但是一個不一定是最好的命令,也比什麼命令都沒有來得好。

    所以,宋太宗兩次北伐,皆是讓軍隊求穩,步步前進,穩紮穩打。爲什麼,因爲這樣的命令雖然不是最好,卻是最穩妥的。以宋朝的國力,也足以支撐的起。若是軍中一部分人求穩,一部分人激進,那纔是災難。

    在這些教條約束下,曹彬潘美這樣的名將,束手束腳,根本無法發揮自身的才能。這也是我之前爲什麼說,宋朝出不了霍去病這樣的天才,宋朝不配出這樣的天才,出現了也不敢用。

    曹彬潘美出征,輸了理所當然,贏了纔是運氣好,帶着鐐銬起舞,可沒有幾個人有這個本事。

    軍隊指揮自古就是一個大難題,特別是對於某些軍事才能中庸的帝王而言,後世被調侃爲運輸大隊長的某人,其實也遇到過一樣的問題,他的解決措施,和宋太宗相比,區別不大。

    歷朝歷代解決方法,多是靠近親或是鄉鄰形成權力中樞,天朝太祖將支部建在連上,同樣是一種解決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