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漢第一太子劉盈 >第0377章 平壤生產建設兵團
    如果說屯耕制,是封建時代特有的產物,那兵團制,或者說生產建設兵團,無疑便是後世新時代,在封建屯耕制,尤其是‘軍耕’制的基礎上,改良、改進得來的成果。

    至於其本質,也並不很複雜:爲達成鞏固邊防,發展當地經濟,安置邊防人員的目的,而組建一種半軍事化組織和社會經濟體系。

    說的更直白些,便是屯墾戍邊、寓兵於民,平時搞生產,戰時能打仗。

    實際上,這種‘屯耕戍邊’的原始版本,在原本的歷史上,也曾屢屢被封建帝王推行。

    如歷史上的漢文一朝,《尚書》博士晁錯便曾上表請求‘徙民實邊’,用一部分罪犯、奴婢和招募的農民戍邊屯田;

    到了漢武帝時期,名將趙充國也曾向漢武帝建議開展屯田;漢武帝也採納了他的建議,調發大批戍卒屯田西域。

    但相較於改良版的生產建設兵團,這種原始版本的‘屯田’,目的卻非常簡單:爲減少後勤補給的難度,讓前線部隊就地生產、耕作,以求在軍糧方面達成自給自足。

    換而言之,這個時代的屯耕,基本都是‘生產兵團’,而非‘建設兵團’。

    至於歷史上,漢文、漢武祖孫二人爲什麼只施行這種‘生產兵團’制,而不順帶上‘建設兵團’制,其原因,也不外乎兩點。

    其一:時代的侷限性;

    其二:生產工具的缺失,以及超低的性價比。

    ——生產建設兵團的本質,是將‘生產建設’和‘邊防’這兩個毫無關聯的職責,相加於同一個羣體、組織所得的產物;

    但在歷史上的漢文、漢武時期,這種堅固邊防和發展的組織羣體,卻並不具備後世新時代那般的超高性價比。

    漢文帝時期,北方邊牆雖然也屬於漢室版圖之內,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建設必要性,但國家財政收入的缺失,卻使得當時的漢室根本不能兼顧‘建設’和‘邊防’;

    而在二者的抉擇之中,相較於成效緩慢,且相對不那麼急迫的‘建設’,顯然是連年遭受北蠻搶掠的‘邊防’問題,更需要迫切得到解決。

    而在漢武帝一朝,經過文、景兩代君王的勵精圖治,漢室雖然大幅改善了國家財政狀況,但屯耕的目的地,也從漢室北方邊牆,變成了與漢室隔着一整個河西走廊的西域。

    如果單從‘有沒有能力辦到’的角度去看,武帝時期的漢室要想在西域設置合生產、建設、邊防三位一體的生產建設兵團,顯然並不存在太大的難度。

    但在這個問題上,漢武一朝的朝臣百官,卻考慮到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

    ——性價比。

    屯耕,是爲了邊防;生產,是爲了讓邊防部隊自給軍糧;建設,則是爲了將當地,營造成華夏‘自古以來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所以如果是在漢室版圖核心部分,這種結合生產、建設、邊防爲一體的屯耕方式,倒還能說具有不錯的性價比;

    但在西域,在那樣一塊遠離漢室核心版圖數千上萬裏的‘飛地’,去砸鍋賣鐵搞建設,顯然就沒有那麼高的性價比,以及必要性了。

    當然,如果漢武一朝,漢室徹底佔據了西域,將西域正式納入了漢室版圖,那在徹底擁有這塊土地之後,搞建設倒也無可厚非;

    只可惜,在衛青、霍去病這接連兩張SSR絕版紅卡之後,武帝劉徹,卻抽到了一張同樣‘稀有’的典藏版廢卡:貳師將軍,李廣利······

    當然,除了歷史上文帝朝的‘搞不起’,和武帝朝的‘沒必要’,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使得生產建設兵團這種先進的體制,並沒有出現在華夏大地。

    時代的侷限性。

    無論是文帝朝的文官晁錯,還是武帝朝的名將趙充國,其上奏請求屯耕的目的,都並不是從國家、從經濟建設的角度去看待問題,而是單純的從軍事角度,想要爲當時的漢室解決燃眉之急。

    ——文帝一朝,‘休養生息’依舊被奉爲國家大政,但邊牆的連年不穩,卻讓漢室無法將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漢室內部的與民更始之上;

    所以晁錯提出徙民實邊,只是爲了鞏固邊防,順帶讓邊防部隊自給自足,不要破壞其他地區的國力積攢速度。

    至於武帝一朝,雖然在衛青、霍去病之後,漢室取得了極大的對外戰略優勢,但二人之後的漢家將帥,卻出現了明顯的人才斷檔。

    無論是貳師將軍李廣利,還是被司馬太史奉爲‘國士無雙’的李陵,都並沒能從衛、霍二人的手中,接過漢室軍方的大旗。

    最主要的是:相比起衛、霍二人‘打到哪喫到哪’,非但不用太多後勤保障,反而還能撈數十上百萬牛羊牧畜回來的‘持家有道’‘一本萬利’所不同,漢室在這二人之後的對外戰略目標,幾乎都變成了拿糧食砸、用人命堆。

    對外戰事連年不利,國內又怨聲載道,府庫壓力巨大,便是武帝,也曾一度萌生出‘見好就收’,等下一個衛、霍出世,再圖謀北方戰略的打算。

    但趙充國爲首的一干將領,顯然並不願意放棄當時,漢室已經取得的巨大戰略優勢,以及觸手可得的建功立業的機會;

    所以,趙充國請求屯邊,也就應運而生。

    ——趙充國說:陛下,已經打到這個份兒上了,不能就這麼作罷呀!

    武帝說:我也不想作罷,但你們這些年一點成績都沒有,朝堂卻還要源源不斷的給你們送糧食,府庫遭不住呀?

    趙充國不死心,便說:既然這樣,陛下何不在西域屯耕,讓前線將士自己種糧自己喫?

    不用給前線發糧食了,府庫,不就沒那麼大壓力了嗎?

    就這樣,礙於國內輿論和府庫壓力,又不願就此放棄的武帝劉徹‘從善如流’,接納了趙充國的建議,正式開始在西域屯耕。

    但屯耕歸屯耕,生產歸生產,‘建設西域’的預想,卻並沒有出現在任何人的腦海當中。

    或者說:漢室當時對西域的掌控力度,以及國內愈發抗拒戰爭的輿論,遠不足以支撐漢室‘建設西域’。

    再後來,貳師將軍李廣利也步‘國士’李陵後塵,判漢投胡,武帝劉徹萬念俱灰,晚年一封輪臺罪己詔,算是將崩潰邊緣的劉漢社稷強行拉回,卻也宣告了漢室‘西域戰略’的全面失敗。

    而相較於歷史上的文帝屯耕北牆,以及武帝屯耕西域,如今在劉盈領導下的漢室,卻有幾個極爲重要的優勢。

    首先,自然是劉盈的存在,讓一切‘時代侷限性’,都失去了在漢室影響華夏民族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