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宋皇家發行商 >第59章:光鮮的外表與一點點暗流
    當年商鞅變法,說儒家仁道,秦孝公要昏睡過去,後來說到王霸之道,秦孝公纔打起精神來。

    漢朝晁錯欲削藩,一開始只是尚書博士。若是這個職位一直做下去,後人怕是會認爲這是一個儒生,而等到晁錯執掌大權之後,纔開始推行他的想法。

    不得不說,范仲淹推行改革的起點,遠比這二人要高。當然也是因爲此刻范仲淹爲政多時,在西北地區已經足以獨當一面,自然有着更高的起點。

    趙禎如此超乎尋常的待遇,讓范仲淹明白,趙禎這是真的打定主意要進行變法了,而且不是準備小打小鬧就結束的。

    是以,范仲淹認真總結其從政28年來醞釀已久的改革思想,呈上的新政綱領,提出了十項改革主張: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推恩信、重命令、減徭役。

    十條建議就不一一解釋了,說其中三條。

    均公田,公田是官吏的收入來源之一,但是各地公田好壞不等,一些官吏沒有分到公田,故而產生分配不均的問題。可以簡單理解均公田便是統一官吏的俸祿。

    修武備。范仲淹建議在京城附近地區召募強壯男丁,充作京畿衛士,用來輔助正規軍。這些衛士,每年大約用三個季度的時光務農,一個季度的時光教練戰鬥,寓兵於農,實施這一制度,可以節省給養之費。

    畢竟北宋八成財政收入拿來養兵,實在是太高了,必須要改,不管誰上臺,有一刀都必然砍向軍隊。

    減徭役。范仲淹將這一條放在最後,其實對百姓而言,最重要的反而是這一條,前面那些主要是就國家層面而言的。展開來詳細說一說這一條。

    北宋的賦稅制度沿襲唐朝,其擾民最重者便是徭役。本來,唐代的徭役可以交錢由官府僱人代服雜役,稱作“庸”。兩稅法中已含有代服徭役的費用。

    北宋時期因崇禮尚文,官署衙門多、官吏多,需要各種雜役、工匠也多,特別是與契丹、西夏戰事頻發,糧草轉運和其他戰備物資的製作、保管及運輸,前線城堡的修築等,都需要大量農夫來服役。

    所以,北宋朝廷從始至終都沒有意識到“兩稅”中已經包含代人服役的費用,徭役比唐朝要重得多。

    爲了減輕徭役,范仲淹提出改進的措施,主要是減少地方官署的數量,取消一些人口少的縣,降格爲鎮。並讓地方官衙和其他朝廷派駐衙門合署辦公,減少不必要的開支,同時讓廂軍擔任各個衙門的差役,讓那些不該服役的農夫返回田野耕種,以此來緩解農家的困頓。

    應該說,范仲淹是已經認識到宋朝徭役的弊端,特別是提出讓廂軍替代農民,也算是另類的僱傭,反正要養廂軍,不如讓他們負責徭役。

    若不是久在基層,是無法提出如此貼合宋代實際的改革措施的。之後王安石提出的免役法,不能不說,二者有相似之處。當然,王安石更進一步,皇親國戚都要出徭役,得罪了更多的人。

    總體而言,范仲淹提出的這些改革措施很見水平,並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無病呻吟。趙禎採納,詔書統一頒佈,以示天下,只有府兵法,因輔臣反對而作罷。

    府兵法在唐朝中期就已經崩潰,若是沒有均田制支撐,想要推行府兵法就是做夢。而均田制又是建立在國家掌握大量無主荒地的前提下,除非亂世,否則哪裏來的無主荒地給你。

    就這樣,聞名後世的“慶曆新政”拉開了帷幕。

    外朝大事,自然會傳進宮裏,但是要說對趙昕的影響有多大,也是不可能的。

    況且,一項改革從推出到具體實行,總是有個時間差的。范仲淹目前爲止,只能夠說是發了一個宣言書,告訴天下人,我會這樣做,這樣做。類似於後世几几五規劃。

    而在范仲淹改革之初,埋藏在水底的暗流便不斷洶涌,暗暗積蓄着將范仲淹拍倒的力量。

    朝廷之外的情況,趙昕並不知曉,但是這些日子在宮中,卻在傳着一篇文章。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石介,鼎鼎有名的宋初三先生之一。早年曾經求學於范仲淹,明明白白的范仲淹**。

    這篇文章發佈的時間,是今年四月份。背景嘛,三月的時候,歐陽修,餘靖等人成爲諫官,趙昕在報紙上可以經常看見這些人的名字。四月初,范仲淹與韓琦爲樞密副使,蔡襄知諫院。

    最後,再讓我們看一看這篇文章的內容吧。

    “……皇帝明聖,忠邪辨別。舉擢俊良,掃除妖魃。衆賢之進,如茅斯拔。大奸之去,如距斯脫。上倚輔弼。司予調燮。下賴諫諍,維予紀法。左右正人,無有邪孽。……”

    三月份呂夷簡剛剛被罷相,石介就寫這個,說誰是忠,說誰是邪,一目瞭然。

    只是在政治上,忠邪可不是你一句話就能夠說得清楚地,石介這麼寫,無疑是承認范仲淹韓琦等人是爲**。

    不少的宮人見文章在誇獎趙禎,就四處朗誦,畢竟石介盛名在外,文采斐然,讀來朗朗上口。

    而趙昕在每旬送上來的報紙中,則是從來沒有看見過這篇文章,顯然說明它沒有被最高層所承認,像晏殊的詞句趙昕幾乎每一張報紙上都能夠看見。

    范仲淹剛剛開始宣佈改革的那幾天,宮中上下一片讚揚之聲,便是趙昕早晨去拜見苗氏的時候,苗氏都在說着范仲淹是個賢人,聖上有識人之明。

    而隨着時間推移,情況慢慢發生了變化。

    十條建議的第二條,抑僥倖,誰是僥倖?後宮之中是僥倖們最大的來源,這句話問十個人,九個人是同意的。

    范仲淹改革的推行,直接得罪了後宮一干嬪妃娘娘們。宋朝恩蔭是非常氾濫的,不然也不會那麼多冗官了。抑僥倖,於國而言是好事,具體到一些人身上,就不一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