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隋主沉浮 >第746章:娘子,我要當新郎,給安排幾個
    夜幕低垂,涼風送爽,持續了一天的酷熱暑氣漸漸消失,關中開始變得涼爽。

    衛王府會客堂內燃起一個火爐,爐膛燒得通紅,爐子陶壺咕嚕作響噴着白汽。楊集起身將銅壺提下,行雲流水一般洗杯、洗茶、沏茶、分茶,舉手投足之間一股濃郁的儒雅之氣撲面而來,使他看來比飽學儒士更顯儒雅風範,哪像是一名能征慣戰、百戰百勝的殺神?

    坐在他對面的李淵歎爲觀止:“大王盡得茶道之神髓,佩服佩服。”

    “唐公過譽了,不過是附庸風雅而已。”楊集擡手示意茶水已可飲用。他已經看出李淵推薦李孝恭之意,但是由於兩家關係只是處在‘陌生之上熟悉未到’的階段,所以李淵不太好意思開口。不過於他而言,卻是求之不得之事。

    當然了,楊集並不是愛惜李孝恭之才,而是他和楊廣爲了分化、離間關隴貴族三大派系,正在努力營造出一種獨孤派和竇派背叛元派的態勢;而李淵既是李家之主,又是獨孤家外甥、竇氏女婿,要是楊集錄用李淵主動送上門來的侄子,一定能夠進一步加深元家的猜疑。

    他端起茶杯淺飲一口、放下茶杯,又見李氏叔侄拘謹的按照自己的方式而爲,頓時有些好笑的向李淵下首的李孝恭說道:“李公子,我也聽說你武藝高強、有情有義,文韜武略樣樣精通,是一名出類拔萃、前途無限的俊傑。”

    “多謝大王褒獎。”李孝恭只是比楊集小几歲,然而楊集是大隋親王、尚書令、戰功赫赫的軍神戰神,而他只是小小的旅帥。身份地位和功績上的差距,讓他自然而然的忽略了年齡上的差距,此時聽了楊集給他這麼高的評價,令他倍覺榮幸、心緒激盪。

    楊集爲了方便進入下一個話題,隨口向李淵問道:“唐公可知聖人爲何兵分三路?爲何讓我擔任東路軍主帥?”

    李淵雖然知道事關軍情和核心機密,可很多事情早已是公開的祕密,而他所擔任的殿內少監是天子近臣,如果說他不知道,只怕身邊的李孝恭都覺得很假,加上此刻又有求於人,自然不能裝聾作啞了。他爲了體現出自己的誠意,於是向楊集欠了欠身,很是乾脆的說道:“據說高元令大量士兵化作土匪流寇,不斷襲擾我大隋漠州郡、和遼東郡,而漠州大都護宇文述、遼東太守燕詢兵微將寡,又被數十萬敵軍主力牽制住,故而無力清剿所謂的土匪流寇。”

    他看了楊集一眼,沉聲作下定論:“若我所料不錯,聖人此番分兵、任命大王爲東中軍主帥,皆與遼東局勢有關。”

    “正是如此!”楊集轉而目視李孝恭,緩緩的說道:“大丈夫生於天地之間理當馳騁疆場、保家衛國。如今胡虜肆虐遼東、害我大隋軍民;你不但是名將後裔,而且還學了一身文武藝,若是龜縮在‘三衛五府’碌碌無爲、蹉跎歲月,着實是可惜之極。”

    聽了鏗鏘有力的話,李孝恭只覺得心緒激盪,連忙拱手解釋道:“大王,非是卑職貪生畏死、蹉跎歲月;而是卑職有心報國,卻苦無報國之門。”

    李淵見到侄子激動之下,口不擇言,生恐楊集有所誤會,連忙在一旁補救:“大王,孝恭原也有外出從軍、馳騁沙場之意,但我們這些做長輩的,一是擔心他年少無知,誤了國事;二是他剛進入禁軍勳一府擔任旅帥,若是就此辭職,難免落下朝三暮四、心志不堅的惡名,這於日後的仕途十分不利。數日前,孝恭聽聞高句麗犯我大隋邊疆,便又有了報國之心,我等見他此志甚堅、年紀稍長、已在勳一府任滿一年,只好應了下來。”

    李淵知道楊集肯定猜出他們叔侄的來意了,若是遮遮掩掩反而不美,於是坦誠的說道:“實不相瞞,我們叔侄此來,就是希望他能在大王麾下爲國效力,萬望大王成全。”

    “李公子有此志向,我自無不允之理。”楊集點了點頭,向李孝恭說道:“如果李公子喫得行軍之苦、敢打敢拼,自可隨行。”

    “多謝大王成全!”李孝恭本來就想投在楊集帳下爲國效力,家主又打算讓他作爲兩家聯絡的紐帶,故而便跟了過來,此時得到楊集允准,頓時大喜過望的起身道謝。

    楊集笑着說道:“李公子,我有一個建議,望你好生斟酌。”

    李孝恭拱手道:“請大王示下!”

    楊集見李淵也在認真傾聽,便說道:“此行能否立功,現在誰也說不準。所以我建議李公子向所在勳府告假,然後再以勳一府旅帥的身份隨軍出征,用不着辭職。”

    李孝恭聽得心下一凜,大隋的軍職越來越難獲得了,若他因爲辭職而失去軍職,前方卻又掙不到軍功,那就兩頭落空了,忙道:“多謝大王良言相告,卑職謹記在心。”

    對於楊集此番話,李淵亦是暗自點頭、深以爲然,只是這麼一來,誠意似乎不太夠,自己既不好繼續進行下一個話題,也不能冒冒失失的詢問楊集對元家的態度;不過好在李孝恭成功的進入了楊集爲首的體系之內,他日再通過李孝恭之口試探亦是不遲。

    李淵的目的達成一半,而楊集的目的,卻是已然全部達成了,他掠過此事,提起分茶茶壺分別給三人添好茶,而在放下茶壺之時,手微微頓了頓,然後他才迅速的放下茶壺,給人的感覺就像是他忽然想到什麼話題似的,完成了這個動作之後,馬上擡眸看向李淵,並且以一種輕鬆的口吻說道:“高句麗在開皇年間向我大隋俯首稱臣、奉我大隋爲主;按理說,高元既然是我大隋之臣,理應像啓民可汗那樣每年都入京朝覲、接受聖人封賞和訓示,可他非但沒有,反而以對等的關係與聖人會盟於遼東,同時還在邊境陳兵數十萬,可見其入侵大隋、佔領中原領土的野心始終沒有消失”

    李淵嘆了一口氣,順着楊集的話題說道:“大王說得對,大隋的國力軍力遠超當年,便是東西突厥都望風而逃,而高句麗原本是個小國,不久前又被大王狠狠地收拾了一次、使其損失了十多萬大軍,以高句麗今天的羸弱之身,根本沒有資格與我大隋匹敵,然而高元卻在邊境部署大軍,擺出一副大決戰的架勢。所以我很贊同大王之說,其‘佔領中原領土的野心始終沒有消失’。我大隋不可不防、不可大意!”

    “不錯!”楊集頷首道:“我與聖人也談過此事,聖人對高句麗也深以爲憂,不過以我大隋之國力、戰力,卻是不懼任何一個異族,唯一讓人擔憂的,就是我大隋老將逐漸凋零,老將之後也大多棄武習文,若是長此下去,我大隋將無幾名可戰之將。”

    李淵默然點頭,楊集所說之言其實是每個王朝都難以避免之事,亂世時期的各路諸侯想要一統天下、成爲獨一無二的天下霸主,每個人都重視能征善戰的武將,可是天下一旦太平,曾經叱吒風雲的將軍們只能無所事事的賦閒在家;而將門子弟因爲無仗可打,只能依仗長輩功績在朝中混個閒職,之後,他們同時因爲無功可立,很難升遷。到了第三代,將門子弟因爲天下太平、朝廷用不到武將,索性就棄武修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