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隋主沉浮 >第143章:貴在態度
    楊素等臣子都從中華殿走了,楊堅卻叫住楊廣和楊集,會面場所也換到了旁邊的御書房,涼爽明亮的房間裏只有他們三個人。

    楊堅喝了一口茶湯,沉聲問道:“金剛奴,你上疏說要把涼州總管府降爲行臺尚書省,這是怎麼一回事?”

    隋朝除州縣兩級以外,地方還有兩類臨時機構:一是行臺尚書省,相當於尚書省在地方的外派機關,總包攬某個區域的軍政事務,凡管轄內的州縣皆受其節制,事權極重,但性質上更偏向行政,這是“省”級行政單位的雛形。二是北周設置的區域性軍事管理機構——總管府,大總管相當於後世的某某省軍區、中小總管府相當於後世地級市軍區,本身是純軍事機構,可是時至今天,大總府逐漸由純軍事性質轉向兼管軍民兩政的職能,簡而言之,就是漢朝的九州州牧府、唐朝的節度使,由於側重於軍事,地位和名分遠比行臺尚書省高,權力也大的驚人,所以大總管府大總管一般只有親王擔任,跟諸侯國幾乎沒兩樣。

    楊集上奏的述職報告,便提出把涼州總管府爲涼州行臺尚書省,一方面是總管府的權力太大,一旦楊諒如史上那般造成,楊廣定然廢除這東西;另一方面,楊集是希望以涼州爲例,把省級行政單位固定下來,然後朝廷適當給各省處理本省事務的權力,免得天下各州連雞毛蒜皮的小事也往朝廷上奏,這加劇了朝廷工作量不說,還使效率大爲降低,至於各省的尚書令是不是做大,倒不用擔心,只因大隋王朝擔任的任期制,期滿不升則平調,時間也就三四年而已,若是省級主要官員交叉着轉換,根本形成不了一個龐大的利益網絡。

    此時聽到楊堅詢問,楊集肅然作答:“大總管府是朝廷吸取監軍爲禍的教訓,所以但凡有大戰發生,出征大將都會領行軍大總管之職,十幾個州的軍政要務皆在大總管一人之手,無人鉗制,任由大總管自由發揮。我得授予涼州大總管之職位,成爲涼州最高軍事統帥,能夠任意調動涼州境內的所有兵馬、糧草、軍事物資。怎麼打、如何打皆由我一言決定,權力大得離奇;若是僅僅爲了作戰而臨時設置自是無妨,可是長期設置的話,我擔心大總管府會形成一個個強大的軍事體系,一旦朝廷對地方掌控力不足,定然會出現主弱臣強的不利局面,搞不好會成爲不受朝廷控制不遵號令的‘北魏六鎮’。爲免大總管長期在一個地方擔任要職,形成不受朝廷控制的軍閥,我建議將大總管府改爲臨時性的作戰機構,只有到大戰時啓用,大戰過後,朝廷就收回大總管的職位和權力,這樣既能避免監軍爲禍的弊端,又能杜絕大總管割據一方而自立。”

    看了神色開始變得嚴肅,並默默沉思的楊堅一眼,楊集繼續說道:“至於行臺尚書省,則是以處理某個區別政務爲主的權力機構,主要官員權力不大,只要嚴格遵照不規避本州、同族不能在同一個州任職、屆滿離任、主要官員交叉輪換的官制,行臺尚書省的主要官員便形成不了欺上瞞下的不法團伙,況且又有御史司隸臺官員不定期明察暗訪,所以行臺尚書省即便有貪污受賄事件發生,但危害也不會大到動搖國基的地步,朝廷只要將御史司隸臺運用得當,行臺尚書省的官員甚至連貪污都不敢。而大隋幅員遼闊,有的州刺史上奏某種變故時,奏疏要一個月以後纔到京城,等朝廷批覆回去,離變故發生之時也有四十多天,屆時,朝廷的批覆還有什麼意義?所以我認爲行臺尚書省很有必要長期設置,適當的給予一定的權力,這樣就能及時處理治下各州的突發變故,將危害掐死在萌牙之前。”

    楊堅和楊廣默不作聲,皆是陷入了深思,楊集對“大總管府”的言論,卻使他們想到了漢之州牧、北魏之軍頭。而楊集身爲涼州大總管,不僅坦率的提出“大總管府制度”的缺陷和危害,而且還主動請求降低自身權限,這分態度可謂是珍貴之極。

    雖然他們父子對楊集放一百個心,更不擔心他有什麼不好想法,但是長期且固定的大總管府只要繼續存在,以後就會有其他人去擔任各地大總管,長期把持地方軍政大權,而其他人,就未必像楊集這麼耿直了。

    而且別說以後了,現在就有一個不聽父親之令的楊諒了,以後那還得了?所以將固定的大總管府,改爲戰時設立、戰後收權的臨時機構,實在是勢在必行的利國利民之事。

    “你可有詳細方案?”楊堅沉聲問道。

    “當然沒有了。”楊集很不負責任的說道:“這只是我的想法和建議,反正我個人覺得相當好。至於臨時大總管既不影響作戰、又於國無害的制度,還得你們去斟酌和制訂。固定的行臺尚書省也是如此,它將涉及到區域劃分、權力大小、權限多少、監督約束等等問題,這也要你們找人去搞。所有這些,都跟我沒有關係。”

    楊堅差點氣笑了,手指着楊集,嘴皮哆嗦卻說不出話來。

    隨隨便便提個建議,自己卻半點想法都沒有,然後就讓老子去搞,老子這個皇帝都要給你跑腿,和着你小子比老子這個皇帝還偉大?

    這他孃的是哪門子道理啊?

    楊廣看到老爺子氣得渾身哆嗦,心中又是好笑又是無語,給老爺子斟了一杯茶,說道:“阿耶又不是不知他的秉性,何必跟這傢伙一般見識,氣壞了身子不划算。”

    “我不生氣,我一點都不生氣。”楊堅長長的舒一口氣,飲了杯茶潤了潤喉嚨,努力將胸中火氣壓制下去了。

    要是再跟這混小子計較下去,自己非得被他氣死不可。

    “阿耶,金剛奴的想法倒是不錯的,具體方案可以交給內史省草擬,然後再拿來商議。”楊廣沉吟一下,又說道:“伊州和庭州處於草創階段、突厥汗國剛剛分裂,使形勢本就複雜的涼州更加複雜,如果把涼州總管府降爲政務爲重的行臺尚書省,既威懾不了吐谷渾、西突厥、薛延陀、大湖區各部、西域各國,也不利於大隋對伊州和庭州的統治。況且胡人畏威不懷恩,所以我認爲以軍代政更適合涼州,現階段還是以大總管府統治涼州爲妙。”

    “那就這樣吧!”楊堅看都懶得看楊集一眼,直接當他不存在,繼續向楊廣說道:“楊金剛奴的述職報告中,最讓我心動的有兩點,首先是他建議把受災百姓遷徙去伊州、庭州開墾農田,從而在實質上控制這兩州,然後以此爲據點,步步爲營的向西域擴張,這比漢朝只駐軍的安西都護府穩健,並且可以減輕大隋人口增加、農田不足的壓力;今年,先把城外的災民送過去打下基礎,如果那裏確實適宜耕種,那麼我們在未來的五年時間內,從人口密集的地方選取四五十萬戶,陸續向涼州邊陲州遷移。其次是‘要致富先修路’的建議,我覺得這建議相當好,所以我打算修條通往邊境的直道,以縮短大興城到伊州、庭州的距離和時間,加強朝廷對西域的控制;閒時可以用來運物行商,戰時可以迅速把軍隊、器械送到邊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