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隋主沉浮 >第142章:災民襲大興
    水災遠比想象中嚴重,從災區逃進關中的災民已經過了二十萬人,他們在失去家園以後,本能地向大隋王朝京城大興城匯聚,彷彿到了大興城,就有生存下去的希望、就能獲得朝廷的賑濟。至於有沒有喫的、住的,根本不在災民的考慮之中。

    這是國人對“唯一”、“獨尊”、“至尊”等存在總有一種莫名的信任、信仰、認同;大興城既是大隋京城,也是皇帝楊堅執政之所,人們想當然的認爲楊堅各方面能力都超強,若非如此,如何解釋他能從北周諸多大將、大臣中脫穎而出?如何解釋他能結束分裂數百年的亂世?如何解釋他把貧困潦倒的大隋天下治理得繁榮昌盛?孰不知楊堅稱帝,固然有其自身本領,卻也是有天時地利人和!

    可惜的是大多數人並不明白這個道理,在他們看來,既然楊堅是獨一無二的九五至尊,必然英明神武,既然他英明神武,必須永遠的英明神武。

    籠罩在楊堅身上的英明神武,以及種種實實在在的利民政令,矇蔽了太多人的雙眼,只有少數人知道楊堅也會老去、也受到重重掣肘,甚至他的朝廷、軍隊也會因爲無糧而被迫去洛陽就食過,而不是一聲令下,就能令天下人莫敢不從的無所不能的神。

    所以每當各地發生天災,便會有大量災民盲目的背井離鄉,前來關中尋求一片樂土。可惜的是既無財產、更無土地的他們來到關中之後,才發現關中、大興並非是他們想象中的天堂。

    關中平原的確氣候適宜、河道密佈、雨量豐沛、作物生長繁盛,糧食產量極高。

    但跟他們沒什麼關係?

    到了關中之後,他們就有了一個流民這個嶄新的稱呼!

    既沒有土地、沒有房舍,也沒有戶籍,只能依附在世家門閥周圍,遭受最殘酷的壓榨和剝削。他們付出最努力的勞動,卻依舊食不果腹、衣不暖身。

    關中擁有的大量流民,就是世家門閥低賤廉價勞力,世家門閥就是靠着他們的辛勤勞作,以極少的活命口糧便能獲得大量勞力。

    這一次災民潮,受大災的遙遠的河南十二州籍災民其實並不多,主要還是以豫州、幷州南部爲主,他們也在罕見的水災中失去了家園。

    大興城兩縣準備的粥棚和帳篷無法滿足災民需求,飢餓的災民們開始向城內衝擊,儘管朝廷原意是將災民留在城外,但災民們還是突破士兵的阻攔,涌進了大興城。

    大興城內的秩序爲之大亂,緊靠明東下門延興門的新昌坊、宣平坊、升道坊、昇平坊爆發了打砸搶事件,飢餓的饑民砸開糧鋪、菜店,哄搶糧食和一切可以喫的食物,數十名店鋪傭人和饑民在哄搶中被踩踏致死;此外,災民們向新昌坊青龍寺、升道坊龍華尼寺求助時,兩大寺廟緊閉寺門,不許任何一名“信徒”踏入,許多信徒眼見“佛祖”也不願幫忙,在餓極之下終於有了衝擊“神聖”所在的兩大寺廟,結果又被名爲武僧實爲潑皮無賴的護院打死了幾十個。

    緊接着,聲勢浩大的災民向東市進發,這時,駐紮在皇城內數萬名十二衛府士兵奉命前去壓制災民的暴亂。

    全城各坊門緊急關閉,十幾萬災民和軍隊在“延興門—延平門橫街”爆發了衝突,士兵用盾牌頂着災民,然後用棍打、用鞭抽,甚至對那些特別兇殘的災民刀砍矛捅,血腥的鎮壓手無寸鐵的災民,牢牢的將災民壓制在新昌坊、宣平坊、升道坊、昇平坊的縱橫街道之上,以免他們衝擊其他地方。

    橫七豎八的各條街道到處是四散奔逃的災民,他們驚恐萬分、哭聲震天,年輕的母親抱着孩子在牆邊哀哀哭泣、白髮蒼蒼的老人跪在士兵面前苦苦哀求,東部四坊混亂不堪。

    中華殿外,數百名京官在門口焦慮的等待皇帝決策,在殿內,楊堅正和楊廣、楊集、楊雄、楊素、蘇威、薛胄、牛弘、韋衝、蕭瑒、李圓通、崔仲方、宇文愷等一班重臣緊急的商量賑災事宜。

    “諸位,涌入京城的災民已經發生嚴重騷亂。朕已下旨軍隊戒嚴、威懾,並決定先把他們安撫下來,再執行以工代賑之法;但災民委實太多了,具體需要多少糧食賑濟、事後如何徹底安置這個災民,都是大問題。朕現在很頭疼,若是有解決良策,儘管暢所欲言。”京城之中發生的事情,令楊堅的心都揪了起來。

    其實朝廷並非漠視災民生死,更不是捨不得投放糧食賑濟災民,實際上楊堅早已下令將太倉運去賑濟。但是太倉遠在皇宮西北部,而大興城又實在太大了,再加上運力不足,所以搬到位的糧食遠遠不能滿足災民所需。

    另一方面是自古以來的賑災,都由官員負責,與軍隊沒有半點無關,京城官吏面對數目龐大的災民潮,一時半會安置不好這麼多災民,伙伕緊急之間也煮不出足以供應十多萬災民的粥,再加上沒有武裝力量在旁邊加以威懾,所以一些脾氣暴躁的災民、無賴潑皮藉機發難,有了這些人帶頭鬧事,於是就演變成了現在的大暴動。

    但是至關重要的原因卻是雍州州牧府官員(相當北/京市市政府),騷亂的原因是雍州府預防不及時、賑災不力造成,二十萬流民涌入京城之初,雍州府不聞不問、放任自流,沒有做出任何安置措施,在流民越來越多以後,也不請示派軍隊進行控制,更沒有做好一絲的賑災措施,導致災民無法爆發了大規模搶糧事件。

    而雍州牧是帝婿李長雅,此人祖籍遼東,乃是北周大將軍李綸之子,北周時期迎娶襄國公主,大隋建立以後,歷任散騎常侍、內史侍郎、雍州牧。

    雖然楊堅現在沒有點出李長雅要承擔全部責任,但李長雅是雍州牧,卻什麼事情都不做,他不負責誰負責?更讓楊堅窩火的是宦官去公主府宣佈旨意,召李長雅入宮時,女兒襄國公主卻說李長雅昨天離開芙蓉園以後,帶着一夥文人墨客去驪山遊玩,至今未歸,這無疑是壓倒李長雅的最後一根稻草。幾十萬嗷嗷待哺的災民就在城外,你堂堂一個雍州牧卻去玩了,這可不是玩忽職守那麼簡單了。

    不過當務之急是先把局勢穩住下來,不是追究責任的時候。

    “啓奏聖人,豫州、兗州、幷州南部的災民少說也有百萬之衆,臣計算一下,一個人一個月最少需要一斗米,才能活下去,百萬人就是十萬石,而這次災害至少要持續到明天春糧收穫之時,朝廷至少要投入六十萬石糧食賑災,才能使災民勝利度過這場災害。即便各地都可以執行以工代賑之法,但是這份糧食卻是少不得的。”

    說話的是尚書左僕射楊素,他兼管吏部、民部、禮部三部,這民生之事也在他的管轄之下,拱手道:“聖人,如今進入關中乞求活路的災民有二十萬餘人,若是再把後續災民也算上,僅是關中就要準備二十萬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