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隋主沉浮 >第141章:儒學正宗
    在建築規格上,《周禮》規定天子五門、諸侯三門,象徵着尊崇禮序。五門分別是皋門、庫門、雉門、應門、路門。諸侯王的府邸與天子相比,少了庫門和雉門。天子及諸侯王皆有三朝,分別是外朝、治朝、燕朝,每一朝都有一組代表性建築羣落。

    隋朝在大興宮時嚴格遵照這個規則,只不過諸侯王的王府實則只有三門兩朝,三門是規定的皋門、應門、路門,兩朝則是外朝、治朝;像衛王府的外朝就是正殿玄武殿、治朝是次殿英武殿;至於規定中燕朝則縮到後苑中的明德殿,從這裏開始,已是家眷的居所,一般人自然進不去了,所以燕朝在王府只是一個象徵,而代表燕朝的明德殿也淪爲一個巨大的書房。

    由於王府沒有什麼重大慶典,所以代表外朝的主殿玄武殿淪爲了擺設,真正有用並用來辦公的主殿兩邊偏殿,而規定中用來處理日常事務的英武殿的作用進一步弱化,成了接待親信、貴客之所。

    不僅衛王府這般,便是其他親王、郡王府、國公府也是這般,這不是大家刻意規避什麼,而是出於方便、實用等因素來考慮。

    英武殿建築羣落西邊的寬敞庭院裏,有一道連綿起伏的山勢,上面名貴花木繁茂,松柏銀杏數十株、翠竹千竿,山下綠水環繞,有一個地勢較低的地方有八角涼亭一座。

    涼亭旁邊有一條水勢湍急的溪流,一輛被水力催動的水車一圈圈地旋轉着,一個個竹筒循環往復的把溪水澆在一個凌空高架的木槽之上,溪水沿着木槽澆在涼亭傘形房頂,再向四面八方蔓延開來,然後如幕布一般從雨檐各個方向落下,除了掛着木槽的正面,其他各個方位都形成了晶瑩剔透的雨簾,使亭內異常涼爽,氣溫和慘遭秋老虎襲擊的亭外迥然有異。

    這是能工巧匠用來避暑的智慧結晶,幾乎每個權貴人家都有;而佔地數百畝的衛王府就有十多座;若是遇到實在炎熱的天氣,楊集都會在後苑的涼亭睡覺。

    英武殿這一座涼亭,現在是楊集白天辦公、午休之所。

    亭內懸掛着名貴香料、木材製作的香珠串,以及茉莉和素馨等香花穿成的香包長絡,這些香珠和香花串成的簾子可以阻擋蚊蠅,隨風又能送來陣陣香氣,令人心曠神怡。

    第二天巳時末,楊集在亭內揮毫潑墨,十分無聊的寫了一幅字,內容是:“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則吏不敢慢,公則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書案之前,李大亮一臉肅穆的看看這幅名爲《官箴》的字,字體是楊集最擅長的趙孟頫那筆“趙體”,這種字體遒媚秀逸、結體嚴整,字體介於行書楷書之間,顯得流美動人,又不失莊重溫厚,每個字都有一種筆圓架方、行雲流水的筆意,可謂筆筆獨到、字字美妙。而《官箴》的內容更是字字警策、句句藥石。它詮釋了官員最重要的公正、廉潔根本之道。

    短短三十六個字構成的內容,令李大亮從中陡然頓悟,慨然道:“公子這《官箴》看似簡單、實則極難,理解容易,但是想要做到卻是不易。只因做一個好官,僅僅在於公正、廉潔而已。可是如果把七情六慾、萬千種私心雜念一一算上,卻又很少有人做到六親不認。”

    “我相信你能做到,若是喜歡,就拿去吧。”楊集嘿嘿一笑,史上的李大亮被人拿去和李靖、李績並舉,可見這位名聲不彰的名將,實際發揮的作用相當大,遠非他低調的名聲可比。

    他的功績自不必多說,而令楊集最敬佩的還是李大亮的公正清廉、大公無私,他在當涼州都督之時逮住了準備西行的玄奘;不管玄奘講菩薩託夢、佛祖顯靈、佛法無邊,還是煽情的說中原佛法錯亂、教派林立、爭論不斷以及自己的弘誓大願,但是李大亮李一概不作理會,勒令玄奘停止西行、立刻返回大興(長安),不然以通敵罪論處,最後逼得玄奘只好偷渡出國,走最爲艱險的道路。

    李大亮去世後,家人爲他穿衣入棺時,卻發現家裏拿不出一塊珠玉給他含在嘴裏,只能放五斛米、三十端布。

    李大亮之清廉,與魏徵不相上下,但因爲魏徵有相互成就的“人鏡”加成,導致清廉之名遠遠超過李大亮。

    “多謝公子勸勉,卑職回去便將這幅字裱裝起來,掛在書房之中。”李大亮喜滋滋的說道。

    “共勉共勉!”楊集哈哈一笑,又說道:“其實公平公正廉潔只是好的一方面,但其實也有不好的一面。”

    李大亮愕然道:“公平、公正、廉潔哪有不好的地方?”

    “公平、公正、廉潔好是好,卻也令一些官員滋生了愛惜羽毛的思想,信奉起了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準則,這種官員在地方上碌碌無爲、佔着茅坑不拉屎,對地方的危害比貪官還要大。”

    “公子之見,我不敢苟同。”李大亮搖頭說道:“貪官乃是國之蠹蟲,因其傾覆的古之王朝甚多,人人得而誅之!而清官廉潔奉公,實乃萬民之福祉,公子豈能本末倒置、不辨是非?”

    楊集輕描淡寫的說道:“亮崽,你還小,不懂世道之艱險。這世道也不是你所想象中的非黑即白,這裏面充盈太多黑白不分的骯髒的灰色地帶。”

    “公子,我已經十八了,請你以後叫我大名,別再叫我亮崽了。”李大亮嚴肅的糾正。

    “好的亮崽。”楊集表示記住了。

    李大亮點了點頭,也沒意識到楊集這話的歧義,他問道:“公子,爲什麼你認爲愛惜羽毛、無所作爲的清官,不如貪墨惡劣的貪官對百姓有益?”

    “世間沒有絕對的善惡好壞,也沒有絕對的是非黑白。有時好心可以辦壞事,而壞人也並非一無是處。”楊集說道:“不作爲的清官什麼事都不做,沒有幫助百姓創造收益,沒有幫助百姓賺到一文錢;而貪官污吏願意做事,因爲只有百姓富了,他纔可以貪污,比如,他幫百姓創造了十文錢,自己貪走了七文,百姓手中還有三文。那麼問題出現了,你說百姓喜歡帶他們受苦的清官,還是喜歡這個幫他們創造三文收益的貪官?”

    “???”李大亮聽得有些神經錯亂了。

    楊集搖了搖頭,這點的確令人唏噓,再說下去,就有教壞大清官的嫌疑了。

    李大亮還欲和楊集爭論“不作爲清官和貪官問題”,門口卻來了個俏生生的張出塵,稟報道:“公子,有客到訪。”

    認識楊集的人,稱呼方式各異,皇族的長輩和年長的同輩叫他小名,小的叫“阿兄”、晚輩叫“阿叔/王叔”;在府中,像公孫桓和李大亮等親近之人稱他爲“公子”、稍遠一點則他爲“殿下”、門子之類的則稱他爲“大王”、外人稱他爲“大王/衛王”。而張出塵這些新來的武婢,因爲被安置在後苑,也跟着其他婢女叫起了“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