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明元輔 >第288章 經濟與黨爭(卌一)西遊案(三)
    朱翊鈞說的“除國”,就是撤銷封爵、收回領地,用通俗的話說就是把涉事的王爺貶爲庶人,原有財產一切充公。顯然,這確實是非常嚴厲,甚至是過於嚴厲的懲罰,因此他事先聲明不能這樣做。

    這沒關係,高務實本來也沒打算把事情做得如此之絕。雖然高務實很清楚,大明藩王絕大多數都是國家蛀蟲,像朱載堉那樣的律學、歷學大師雖然也有,但比例還是很有限的。

    不過,政治上的事情最好用政治思維解決,而政治思維的第一要務就是必須顧全大局,萬萬不能圖一時之快,爽文情節切不可取——比如清除蛀蟲,把藩王全擼了。

    這不僅皇帝絕不會答應,甚至朝廷文官們都不會答應。這是因爲此種行爲在他們看來,首先並不是什麼朝廷開源節流了,而是亂了尊卑秩序,是亂了綱常。

    在這個時代的人看來,如果綱常都亂了,那就要天下大亂了。呃,某種程度上來說,即便是在後世,“綱常”也是依然存在的——比如父子口角,兒子居然打了老子,這種事就是說破大天,那兒子也逃不了一個“不孝的東西”。

    而在儒家全面控制思想的時代,綱常就更是完全不能觸碰的禁忌。任他高務實過去有過多大的功勞,建立起了何等威望,如果在這件事上倒反天罡,那都是死路一條,身敗名裂就在一夕之間。

    “皇上何出此言,臣何時說過要做這等絕情之事?”高務實一本正經地道:“臣以爲,只要整肅祖宗遺訓,一切按照祖宗之法行事即可——有過改過,有偏糾偏。”

    “哦?”這回輪到朱翊鈞錯愕了,心道:你啥時候在乎過我們老朱家的“祖宗之法”?你改掉的“祖宗之法”我都數不清了好不好!你那話怎麼說的來着……“循祖宗之本意,而非祖宗之固法”啊!你以往改革可都是這樣說的!

    高務實見朱翊鈞一時沒轉過彎來,眨了眨眼,提示道:“皇上忘了嗎?洪武九年定諸王公主歲供之數:親王,米五萬石,鈔二萬五千貫。四十匹,紵絲三百匹,紗、羅各百匹,絹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綿二千兩,鹽二百引,花千斤,皆歲支。馬料草,月支五十匹。其緞匹,歲給匠料,付王府自造。

    洪武二十八年復詔:以官吏軍士俸給彌廣,量減諸王歲給,以資軍國之用。乃更定親王萬石(本色祿米、折色、折鈔),未之藩,令暫給米歲三千石,遂爲例。”

    這下朱翊鈞恍然大悟,一拍大腿,道:“啊,是是是,我想起來了!日新,你說得對,這確實是祖宗遺訓,我……朕當謹遵奉行纔是。”

    上面這段話什麼意思呢?其實就是朱元璋定過兩次諸王與公主的歲供,第一次定得太高了,後來因爲缺錢,朱元璋就改了一回,將親王的歲供定爲“萬石”,而尚未之國的則更少,只有三千石。

    實話實說,如果大明全國的藩王都按照這個標準執行,高務實今天就敢代表文官集團表明立場:以後永遠不在藩王祿米問題上嘰嘰歪歪。

    爲啥?因爲宗室雖多,但王爺還是比較有限的,而且按照前一次開藩禁改革過的制度,王爺的數量也很難大幅增長。

    在這樣的假設之下,一年不過二三十萬石大米的支出,戶部還真不當回事——毛毛雨啦!要知道,理論上光是每年從南方運送到京師的糧食就高達三百多萬石(這只是南方送來的,另一少部分由北方省份負責)。

    雖然朱翊鈞很興奮,但很可惜,高務實的話還沒說完。高元輔等皇帝說完,微微一笑道:“皇上,祿米只是小事,還有更重要的……王田。”

    朱翊鈞愣了一愣,遲疑道:“王田也要動嗎?”很顯然,在這件事上,皇帝是有些猶豫的。不對,應該說是非常猶豫的。

    但高務實很認真、很嚴肅地道:“是,皇上,王田纔是更重要的。”

    這是肯定的,明朝親王最大財政來源其實就是莊田,也就是高務實所說的“王田”。

    衆所周知,明朝土地兼併十分嚴重,皇帝帶頭兼併土地,設置有大量皇莊。上行下效之下,隨着皇莊的發展,藩王莊田也日益增多。

    而王莊土地來源,原本主要是皇帝的賜地。據《明實錄》記載,從明太祖朱元璋起,歷代皇帝基本上都進行過大規模賜地,土地少則百頃,多者數萬頃。

    假使賜地還算“合法”,那王田另一個來源就明顯不合法了,因爲這就是佔奪和投獻。佔奪就是搶佔農民土地,投獻有兩種形式,一是將自己的土地獻給藩王,以求庇護,一是由權貴的豪奴或地方惡霸妄指民田爲官田、荒地,將其進奉王府,結交藩王,獲得重獎。前者毫無疑問是違法,後者則是鑽法律漏洞,在這個時代而言,本質上也是違法。

    例如:《陝西通志》記載,明末,秦王在西安府屬有莊田8900頃以上,還佔有483處,桑園3處。楚王、韓王、肅王等佔有莊田均有數萬頃,僅佃戶就有數萬人。河南的土地被周王、趙王、鄭王、唐王、潞王等佔據大半,農民流離失所,原歷史上的朱翊鈞還不斷賜給自己寵愛的福王朱常洵土地,曾一次性賜地就達四萬頃——本來想賜四萬頃,受到朝中大臣的強烈反對而減半。

    天啓年間,明熹宗又賜給予惠王、瑞王、桂王湖廣、陝西莊田各三萬頃。但地方官實在刮不出這麼多土地,熹宗竟強令攤派給四川、山西、河南共同“協濟”。

    經過長時間的和平發展,戰亂減少,人口自然增殖,但由於生產方式的落後,封建王朝不太可能在短時間內開墾過多的荒地。如此一來,便產生了人口與土地的矛盾,也就是人口多,耕地少。遇到天災人禍,農民們爲了討口飯喫,活下去,只得將土地轉給官僚、地主,以求活命,對農民來說,耕地是越來越少。

    在這種耕地嚴重不足的情形之下,明朝的藩王們還大肆圈佔土地,將廣大農民更加推向深淵,那自然是毫無疑問的“官逼民反”,致命的明末大起義最終爆發。

    現在高務實要動王田,朱翊鈞一方面覺得這是個擴充財政的好辦法,但另一方面他又擔心如果這麼幹了,常洵怎麼辦?

    高務實看出了皇帝的擔憂,平靜地道:“所謂整肅,自然是賜田不究,其餘充公。”

    朱翊鈞頓時長舒一口氣,點頭道:“那就好,那就好,否則……朕都不知道來日去到孝陵時,該如何與太祖交代。”

這話純屬扯淡,高務實一個字都不信。太祖可是將祿田收回,只給祿米的,是後來朱棣收了諸王的政治與軍事權力,開啓了養豬模式,作爲某種贖買才搞起了賜田。然後朱棣自己又大搞皇莊,引得各地藩王上行下效,通過各種非法手段謀取王田,最終才形成如今的痼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