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漢第一太子劉盈 >第0399章 平陽侯參,行將薨故
    在龍城,身爲單于的攣鞮冒頓,正和自己的兒子攣鞮稽粥商量着‘我和右賢王去打月氏,你去打漢人’的戰略預案時,上萬裏以外的長安,天子劉盈也正和朝中公卿一起,做着一場看上去漫無目的的戰略預案。

    ——對於匈奴人兵分兩路,由右賢王攻討月氏、左賢王南下侵略的事,漢家君臣自是一無所知;

    畢竟再怎麼說,漢家在草原的唯一眼線:東胡王,或者說‘長安侯’家族,本質上並不是純粹的臥底,而是更像雙面間諜,兩頭通喫。

    在漢室這邊,‘長安侯’家族自然會透露匈奴內部的消息;

    比如習俗啊~

    局勢啊~

    大致地形之類;

    但要說讓這家‘叛賊’提前透露匈奴人的軍事調動,卻是有些強人所難了。

    ——攣鞮冒頓,也不是傻子~

    與漢家一樣,攣鞮冒頓心裏非常的清楚:這盧家,就是想要腳踩兩條船。

    在漢人那邊頂着個‘長安侯深入敵後,查探北蠻消息’的帽子,在匈奴,則披着‘東胡王假意歸漢,實則刺探長城以南’的皮。

    所以對這一家子人,攣鞮冒頓的態度,也和漢室的應對方式如出一轍。

    ——你願意說多少,你就給我說多少;

    你說一點,我賺一點;

    你說的越多,我賺的越多。

    至於對面兒,你要帶點消息過去也可以,我也能偶爾透露假消息給你,用來騙對面走位;

    但我這邊的重要軍事調動,不好意思,我根本不可能讓你知道。

    也就是說,長安侯/東胡王,對於漢匈雙方而言,都是心知肚明的雙面間諜;

    或者說是‘情報交易中介’更合適一些。

    必要時,雙方都可以用假情報欺騙,或用真情報恐嚇對方;

    但無論如何,雙方都不會通過這個渠道,透露有關自己的重要情報。

    而此刻,漢家君臣正在進行的戰略預案,自也不是因爲提前得知了匈奴人的動向;

    而是一個偶然發現的人員調動,引起了劉盈的注意······

    “還請安國侯詳言:故云中守孟舒,其人如何?”

    御階之上,天子劉盈沉聲一問,御階之下,內史王陵應聲而起。

    “稟陛下。”

    先對劉盈躬身一拜,又對殿內其餘衆人環一拱手:“告諸公。”

    “——故云中守孟舒,本乃故趙王、今宣平侯張敖之門客;”

    “太祖高皇帝七年,貫高案發,趙王張敖因故爲太祖高皇帝召回長安,欲以‘謀逆’治罪;”

    “又明令:凡有趙人,敢同趙王共赴長安者,夷三族!”

    “然縱如此,仍有趙王門客十數人,自甘囚服、髡髮,口稱‘趙王家奴’而至長安,甘願同趙王受死。”

    話說一半,王陵的面容之上,也不由得涌上一抹欽佩之色;

    與此同時,殿內公卿百官的面容之上,也悄然涌現出些許敬佩之意。

    “後貫高案罷,趙王獲釋,爲太祖高皇帝貶爲宣平侯;”

    “及共赴長安,願與趙王共死只門客十數,則皆爲太祖高皇帝召見,各以其能,任爲郡國二千石。”

    “其中,田叔爲漢中守,孟舒,則爲雲中守······”

    隨着王陵的話音落下,碩大的宣室殿內,便也隨之響起一陣交口稱讚聲。

    而御階之上,看着殿內衆人無不流露敬佩之色的目光,劉盈也只深吸一口氣,暗自思慮起來。

    說來此事,也算是太祖高皇帝一朝的佳談了。

    ——貫高案,說的其實就是那次導致張敖,從‘趙王’被貶爲‘宣平侯’的謀逆案。

    按照民間,或者說朝野內外流傳的版本,說是太祖高皇帝七年,太祖劉邦出征平叛,沿經趙國。

    丈人泰山,又是當朝天子、開國之君路過自己的封國,趙王張敖自然是畢恭畢敬,給劉邦伺候的舒舒服服;

    但劉邦卻似是不識好歹一般,動不動就對張敖喝罵甚至上首責打!

    看着自家王上被這般羞辱,張敖的臣子、門客們自然是怒不可遏,又不敢當面發作,只能私下找到張敖。

    爲首的,正是趙國左右相:趙午,以及貫高。

    找到張敖之後,趙午、貫高同張敖說:大王對待‘他’十分恭敬,而‘他’對大王卻十分無理,大王爲什麼還要忍耐呢?

    如果大王願意,我們願意爲大王殺了‘他’!

    聞言,張敖則大驚失色的回答道:先生說的大錯特錯!

    先王亡國,多虧陛下才得以恢復,使恩德傳至後代,這一切都是陛下的恩賜!

    如今,我還娶了魯元公主,成爲了陛下的女婿,難道要因爲這點小事,就要殺了岳父泰山嗎?

    請二位先生別再說了。

    見張敖是這般反應,趙午、貫高二人自是作罷,但在退出趙王宮之後,又聚在了一起。

    趙午和貫高就商量:大王實在是太軟弱,也太仁慈,不肯背叛道義,這是忠厚長者纔有的素養;

    但正所謂‘君辱臣死’——大王受了侮辱,我們做臣子的不能不管,我們應該殺了陛下!

    如果成功了,就讓大王去做天子,如果失敗了,也和大王無關,我們自己承擔後果。

    就這樣,本該替朝堂監控趙王張敖的趙午、貫高二人一致決定:刺天子,立趙王!

    只是沒過多久,二人的陰謀就被貫高的仇人告發,‘刺殺劉邦’的計劃還沒來得及實施,便東窗事發。

    得知消息,太祖劉邦震怒,當即下令:將所有參與謀反的人,和趙王張敖一起押解回京。

    來到長安之後,趙午、貫高等人卻咬死不鬆口,終還是將趙王張敖,從這起‘貫高案’中摘了出來。

    當然,這是外界流通的版本。

    但作爲天子,劉盈知道的內情,自然是另外一個更貼合實際,也更貼合漢室利益訴求的版本。

    而今天,劉盈在朝議上提起的‘孟叔’,便是在彼時,劉邦下令‘敢和張敖一起入長安的,通通死一戶口本’之後,仍舊執意跟隨張敖來到長安,甘願和張敖同生共死的十幾個門客之一。

    且先不提貫高案的真實內由,也不提曾經的趙王張敖是否真的涉嫌謀反;

    在這起‘貫高刺駕’的案件過程中,唯一不需要懷疑的,就是那十幾位甘願和張敖來到長安的門客。

    最後,太祖劉邦也樂得有十好幾個‘忠義之士’爲國效力,便按照這十幾人的才能,將他們分到了天下各地,擔任郡守、郡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