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漢第一太子劉盈 >第0367章 倉頡作書,以教後嗣
    在呂雉目送女兒劉樂離開,併爲皇后張嫣、皇長子劉恭的事愁苦不已之時,天子劉盈卻是疲憊的癱坐在未央宮宣誓殿內的御榻之上,有氣無力的擺弄着手中的竹簡。

    在如今漢室,這篇竹簡,幾乎是每一位有文化素養,甚至可以說是每一個認字兒的‘文化人’,都耳熟能詳的經典。

    ——倉頡。

    數十年前,輔佐始皇嬴政一統天下之後,秦相李斯便也同前輩呂不韋一樣,生出了‘著述立言,以傳後世’的想法;

    但不同於呂不韋召集天下文人士子,共著《呂氏春秋》這一長篇大作,秦相李斯卻是憑一己之力,寫出了日後千百年,用於孩童啓蒙的經典:《倉頡》。

    便如此刻,劉盈手中拿着的這卷竹簡,開篇的第一句話,便直指《倉頡》的歷史使命。

    “倉頡作書,以教後嗣·······”

    神情疲憊的呢喃出書中所言,劉盈的眉頭之上,也不由得涌上一抹苦笑。

    實際上,華夏曆史上的第一本啓蒙書籍,並非是秦相李斯的《倉頡篇》,而是西周宣王時,太史籀(zhou)所編的《史籀篇》。

    只不過《史籀篇》,通篇使用書體繁雜、難學的籀文大篆,到戰國末期,別說‘啓蒙’‘識字’的作用了,就連能看懂的人,都是少之又少。

    待始皇一統天下,並決意統一文字,以小篆作爲天下唯一通用字體之後,華夏史上第一本啓蒙書籍:《史籀篇》,便再也沒有了繼續存在下去的必要。

    在始皇嬴政明詔天下,以‘書同文、車同軌’作爲大秦國策之時,首先站出來相應的,便是李斯、趙高等始皇心腹。

    其中,丞相李斯著《倉頡篇》七章,中車府令趙高做《爰歷篇》六章,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七章,合共二十章,被世人稱之爲:秦三倉。

    再後來,秦亡而漢興,地方的教書先生們爲了便於教學,便將此三篇合而爲一,以六十字爲一章,共計五十五章,三千三百字,並稱之爲:倉頡篇。

    所以,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如今漢室所流傳的《倉頡篇》,並不能算是秦相李斯一人所作,而應該是李斯、趙高、胡毋敬三人的合著。

    但無論《倉頡篇》是否爲秦相李斯獨立創作,都不影響作爲兒童啓蒙、識字讀物的《倉頡篇》,其中所包含的內容,遠不止是‘兒童啓蒙讀物’的程度·······

    便拿如今,流傳於漢室各地的‘漢倉頡篇’中的第一章舉例:

    ——倉頡作書,以教後嗣。

    幼子承詔,謹慎敬戒。

    勉力諷誦,晝夜勿置。

    苟務成史,計會辯治。

    超等軼羣(qun),出尤別異。

    初雖勞苦,卒必有憙(xi)。

    愨(què)願忠信,微密瘱(yi)?(sè),儇(xuān)侫齊疾。

    通篇六十字,撇開其中暗含的人生格言、是非對錯,乃至秦相李斯個人的思想哲學不談,單就是這六十個字當中的生僻字,便不下五指之數!

    別說出於啓蒙、識字階段的幼年孩童了,便是學富五車、聞名地方郡縣的名士,在成年後再次看到這《倉頡篇》的第一章,都很可能會卡殼,甚至發現自己有好多字不認識!

    開頭第一章便如此,就更別提後面的數十章了。

    ——第二章裏的?(yáo)、?(ying);

    第三章裏的耆(shi)、襃(bāo);

    第四章裏的疢(chèn)、欬(kài)、捾(wo)、亟(ji)、爨(cuàn)、嬛(qiong)·······

    毫不誇張的說,即便是在後世九年義務教育,乃至於高等教育下‘學成’的士子們,看到這些字,也難免以手扶額,乃至以袖遮面。

    而《倉頡篇》五十五章,除了這些即便到了後世,都能讓知識分子汗顏的生僻字外,還包含有李斯、趙高、胡毋敬三位歷史名人的思想哲學精華·······

    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劉盈唯一認同《倉頡篇》是啓蒙讀物的參照,也僅僅只有《倉頡篇》全篇三千三百字,卻沒有哪怕一個字重複出現·······

    至於此刻,劉盈爲什麼會手捧一卷《倉頡篇》,在這碩大的宣室殿中搖頭嘆息不止,倒也不是心疼皇長子不到四歲的年紀,就要學如此晦澀難懂的‘先賢典故’。

    ——與後世不同,在漢室,皇子們的教育問題,早在先太祖高皇帝劉邦登基之時,便已被定下章程。

    如尋常皇子三歲啓蒙、六歲封王就國,以及太子在三歲啓蒙的基礎上,外加六歲開始習讀先賢經書、典故等,都是漢室‘由來已久’的祖制。

    劉盈自己倒還好些,先皇劉邦登基之時,劉盈已經八歲,之後讀了幾年書,便趕鴨子上架繼承了皇位;

    但從劉盈往後,皇子三歲啓蒙、六歲封王就藩,太子三歲啓蒙、六歲始學,卻將成爲雷打不動的定製。

    對於這一點,劉盈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對。

    蓋因爲與後世那些領朝廷俸祿,受天下供養的親王、郡王們,乃至於更往後當豬養的皇親國戚們所不同:漢室的皇子,除去未來繼承皇位的儲君之外,每一個人的未來,都是成爲一位實權諸侯王!

    在諸侯王自己的國土之內,除去調兵、徵稅,以及修改律法、稅制之外,其餘所有事物,都由諸侯王本人,以及諸侯國的‘朝堂’所負責,中央朝堂根本不會插手!

    換而言之:在每一任漢天子駕崩之後,儲君太子繼承的,是整個天下的皇位,而其餘的皇子們,也將會成爲一個個零散分佈於關東大地的‘土皇帝’。

    所以,以更高的標準,乃至儲君的標準培養皇子,也就是非常有必要的事情了。

    從這個角度上來看,讓皇子們從三歲開始,就去體會秦相李斯、中車府令趙高、太史令胡毋敬留於《倉頡篇》中的思想哲學,雖稍有些不合時宜,倒也還算勉強說得過去。

    ——精英教育嘛,是這樣的。

    但對於民間,那些連加減乘除都要擺着指頭算,甚至要算酬作爲輔助工具的平民子弟而言,這樣的‘精英教育’,顯然就有些不合適了。

    精英教育,之所以能被冠以‘精英’二字,正是因爲這種教育方式,必然是將龐大的教育資源,集中投入在極少一部分精英階級身上,以保證在這種教育方式下,培養出的每一個人,都能達到合格,乃至‘良’以上!

    用這樣的教育方式教育儲君,那自然是毫無問題,教育未來的諸侯王、土皇帝,也有一定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