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漢第一太子劉盈 >第0352章 卿能臣乎?忠良乎?
    “以能臣輕忠良、以忠良斥小人,再以小人污能臣之不忠······”

    “三者互爲矛、盾,互制相衡,鬥而不破······”

    “呼~”

    “真不知道母后肚子裏,還有多少東西能教給朕······”

    自長樂宮走出,坐在返回未央宮的御輦之上,劉盈只一陣感懷不止。

    毫不誇張的說,在此之前,劉盈對於‘制衡’二字的理解,都還僅停留在‘板凳要有三條腿’的程度;

    至於劉盈理解中,應該用來互相制衡的三方,也被歸爲了元勳功侯爲代表的軍方、朝臣百官爲代表的朝堂,以及太后呂雉爲首的外戚。

    在曾經的劉盈看來,制衡的含義,不過是以元勳功侯的武勳,來壓制空有話語權,卻並無顯赫身份的文臣;再由身份雖不顯赫,卻備受皇帝信任的外戚來制衡元勳功侯。

    至於‘於國無功,只憑外戚之身而驟然貴幸’的外戚,則自是由文官作爲制衡。

    但在這樣的三方制衡下,劉盈總是會出現一種疑惑。

    ——在如今的漢室,功侯、文臣、外戚三方的分切線,並不很明顯;絕大多數臣子,都同時具有兩個身份,甚至還有三種身份皆有幹聯的極端特殊存在。

    如當今太后的妹夫,當朝舞陽侯樊噲,便是功侯+外戚的雙重身份;

    而朝中,包括少府陽城延在內的三公九卿,也基本都是同時具備功侯+朝臣的雙重身份。

    至於外戚+朝臣的雙重身份,在呂釋之被罷免郎中令一職之後,倒是不曾有過。

    但即便如此,也依舊有諸如宣平侯張敖這樣的極端特殊個例,同時涵蓋功侯+外戚+朝臣的三重身份。

    除此之外,如丞相平陽侯曹參、內史安國侯王陵等元勳朝臣,曾經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和先皇劉邦攀上過姻親。

    結合這一點,也可以勉強將曹參、王陵等朝中重臣,也理解爲外戚······

    而這,就導致劉盈認知中的‘功侯、外戚、朝堂三方制衡’,變得幾乎不具有絲毫可操作性。

    因爲在如今的漢室,這三方壓根就不是渭涇分明,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極其錯綜複雜!

    而在呂雉今日的提醒之後,劉盈才終於反應過來:自己認知中的‘三方制衡’,究竟是哪裏出了問題。

    劉盈原以爲,三方制衡的核心,是將臣下以某種顯而易見,且利益密切相關的參照,明確劃分成三個陣營;

    所以劉盈想當然的認爲:朝臣肯定和朝臣走得近,功侯肯定和功侯玩兒的好,外戚,自也是和其他外戚穿同一條褲子。

    但劉盈,卻忽略了至關重要的一點。

    ——朝臣之所以是朝臣、功侯之所以是功侯、外戚之所以是外戚,都並非這些人所能決定的;

    這些羣體的組成,並不是由成員自發匯聚,以‘志同道合’爲根基組成,而是完全由客觀事實,硬生拼成了這些身份類似的羣體。

    說的再具體一點,便是對於某一位功侯而言,自己所身處的功侯元勳圈子,不一定都是志同道合、趣味相投的‘朋友’。

    就說如今朝中,最著名的一對冤家,便是絳侯周勃,和曲逆侯陳平。

    早自陳平背楚降漢,又因被先皇劉邦重用,而遭到周勃在內的豐沛元從排擠之後,周勃和陳平的恩怨情仇,就變成了漢室功侯羣體茶前飯後必不可少的談資。

    每當周勃、陳平二人的名字,同時出現在一場談論當中,那必然會有‘周勃斥陳平爲盜嫂受金之徒’的言論緊隨其後。

    而這兩個人,恰恰就是同處於功侯陣營,私下裏卻恨不能打出狗腦子的典型。

    除去這樣的具體個例,單就劉盈目前所知,開國元勳功侯之內,便至少有豐沛元從、後起之將、故楚降將這三個小陣營、小山頭,各自看不上彼此。

    作爲朝堂重要組成部分的功侯羣體尚且如此,另外的朝臣、外戚,自也亦然。

    如當朝公卿中,內史安國侯王陵,便同奉常叔孫通極其不對付;

    原因也是令人啼笑皆非的‘叔孫通好儒,性溫’,而王陵則好黃老,卻又具有與學派氣質嚴重不符的暴脾氣。

    再有,便是太僕汝陰侯夏侯嬰,同衛尉曲周侯世子酈寄也不對付;

    究其原因,更是從未曾有人知曉。

    而朝臣百官,也同樣分成了包括‘以武勳入朝的元勳功侯’‘以謀略、學識入朝的文士’的起碼兩個陣營。

    外戚倒還好些。

    ——畢竟如今漢室,唯一能被稱作‘外戚’的,恐怕也就是一個呂氏外戚。

    無論是舞陽侯樊噲、宣平侯張敖,亦或是當朝皇后張嫣,都無不是‘根正苗紅’的呂氏外戚出身。

    但總有一天,漢家,會出一個非呂氏出身的皇后。

    當那個非呂氏出身的皇后,在丈夫死去之後成爲太后時,漢室,便將引來第二家以太后作爲靠山的外戚。

    到了那時,若說曾經的王者呂氏外戚,能和即將取代自己的x氏外戚和睦相處,也是必然不可能發生的事。

    而這,就是以‘功侯、朝臣、外戚’作爲三方制衡參照的問題所在。

    ——這三個羣體,根本就不能算作‘利益共同體’。

    反觀呂雉今日提出的‘能臣、忠臣、小人’的三方參照,則徹底解決了這個問題。

    功侯和功侯,未必玩得好,但能臣和能臣,必定會惺惺相惜;

    朝臣和朝臣,也不一定能交談甚歡,但忠臣和忠臣,卻一定會物以類聚。

    同樣的道理:外戚和外戚,不一定能好到穿一條褲子,但小人和小人,也必定會同流合污、報團取暖。

    並且相較於‘功侯、朝臣、外戚’這三個極爲籠統,又好似被強扣在這些人頭頂上的標籤,以‘能臣、忠臣、小人’作爲參照主體的羣體,顯然更像是志同道合,緊密合作的利益共同體。

    ——能臣要辦實事兒,必定需要其他能臣的幫助;

    ——忠臣要效忠天子,肯定也會自發尋找其他的忠臣;

    同樣的:小人想要做攪屎棍,也肯定會找幾個幫手,起碼落個‘要死一起死’的心安。

    最重要的是:不同於功侯、朝臣、外戚這三個可能重疊的政治標籤,能臣、忠臣、小人這三個性格標籤,基本不可能出現重疊的狀況。

    且如今朝中的所有官員,都能被明確劃入這三者其中的一個。

    如昨日,因魯班苑令一事惹怒劉盈的上林令楊離,便是毋庸置疑的能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