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漢第一太子劉盈 >第0346章 察舉、貲買、考舉
    “考舉?”

    次日上午,長樂宮,長信殿正殿。

    聽聞劉盈道出這個從不曾出現在華夏大地的詞彙,丞相曹參、內史王陵,甚至包括太后呂雉的面容之上,都只嗡時涌上一抹茫然之色。

    待王陵滿是詫異的發出一聲詢問,又與身旁的曹參面面相覷的對視片刻,終還是王陵先站出身,對劉盈稍一拱手。

    “敢請陛下細言。”

    “——此考舉,當依何能而舉,又由誰人保舉?”

    “所舉之士,又當委以何任?”

    神情滿是嚴肅的發出此數問,王陵望向劉盈的目光中,只悠然涌現出一抹慎重!

    多餘後世人而言,考舉、科舉,或許都算不上什麼陌生的話題,其優越性也十分顯著;

    但對於如今的漢室而言,一種新的人才選拔方式,卻關乎到整個朝堂,乃至於整個天下、宗廟社稷的安定與否!

    聽出王陵語調中的謹慎,劉盈卻也不急,先朝身旁的母親呂雉起身一拱手,這才正過身,望向御階下的曹參、王陵二人。

    “往昔,國朝舉士,不過以太后、天子詔諭強令,以使地方郡縣舉力田、孝廉、賢良方正,又德譽地方郡縣之士,進以爲朝堂所用。”

    “然朕觀石渠閣所收錄之冊,方知自太祖高皇帝元年至今,凡十四歲,吾漢家所舉之力田、孝廉、賢良方正,合不過百人。”

    “更其中,力田獨有七十餘,孝廉十餘,及德譽天下,爲地方郡縣所敬之賢良方正,竟無一人得舉爲士······”

    語調平緩的將這一串數據擺上檯面,劉盈便稍嘆一口氣,神情滿是苦澀的望向王陵,語調中,更是隱隱帶上了些許自嘲,和戲謔。

    “太祖高皇帝戎馬一生,文治武功冠絕青史,位九五足有十二載,亦只得力田數十、孝廉十數。”

    “若不另尋舉士之法,恐復三十載,朝中諸公亦仍當歲歲苦諫,以求朕調能臣幹吏,以事朝堂。”

    說到這裏,劉盈便稍昂起手,滿是苦澀的笑着一搖頭。

    “國朝,苦士之不足啊······”

    聽聞劉盈此言,縱是對過往十幾年,長安朝堂通過各種渠道錄用的官吏人數並不直接,曹參、王陵二人也不由緩緩點點頭,算是認可了劉盈的說法。

    ——過去十幾年,漢家究竟通過‘察舉制’獲得了多少人才,或許並沒有人在意;

    但只要談論到此事,恐怕所有人都會搖頭嘆息着低下頭,給出一個‘幾近於無’的結論。

    須得一提的是:作爲處於封建文明早期的統一政權,漢室的人才選拔制度,並沒有後世那麼吩咐,也沒有後世那麼龐大的規模。

    恰如劉盈方纔所言,如今漢室選拔人才的制度,其實只有察舉、貲官這兩種。

    貲官,其實就是合法的花錢買官,通過繳納錢貲,來獲得一個宮中侍郎的機會;

    這個方式,雖然能夠獲得足夠龐大的人才補充,但人才質量參差不齊,很少能有成長爲朝堂柱石的人。

    在歷史上,劉漢社稷凡四百餘載,貲官之制推行一百五十年餘,能從‘郎官’做到九卿以上的,也就是文帝朝的袁盎、張不疑,以及景帝朝的直不疑三人。

    而察舉,便是劉盈口中的‘力田、孝廉、賢良方正’,即因種田種得好,而被郡縣地方定爲榜樣的、因爲孝順,而得到周邊郡縣讚譽的,以及,學問大到足以步入中樞,以爲諸國大臣的三人類。

    這三者,力田、孝廉二者稍簡單些;

    ——受舉力田者,大概率會被納入少府,從秩四百石的‘農稼官’起步,而後被外放到關中地方郡縣,以官員身份指導當地百姓耕作;

    孝廉更是簡單,單憑一個‘孝順的名聲傳遍周遭郡縣’的美譽,就可以被納入少府,經過簡單地培訓之後,就可以直接外方爲縣級單位的副職,甚至於某些小縣的一把手,即縣令。

    說這二者簡單,倒也不是說成爲這樣的人簡單,而是這樣的人不需要太過複雜的甄別。

    畢竟再怎麼說,在這個近距離通訊靠嘶吼、遠距離通訊靠書信的時代,連‘養望’的技能點都沒點出來的華夏百姓,根本不可能刻意營造出某人‘很孝順’或‘很會種田’的名聲。

    在這個世代,凡是被舉爲‘力田’的人,那就必然是能在下田種出上田的產量、在上田能種出上天的產量,且能時刻影響、教導身邊人的能人。

    至於孝廉,也必然是人品完美到無可挑剔,單是提個名字,就足以讓方圓千百里的人豎起大拇指,稱讚一聲‘這人能處,是個大孝子’的人。

    明白過來這一點,再看過去十幾年,整個漢室天下才出了七十多個力田、十幾個孝廉,也就不足爲奇了。

    而在力田、孝廉的要求都如此嚴苛的情況下,‘賢良方正’這個羣體,就更是可遇而不可求,甚至即便是遇到了,人家也未必願意做官。

    所爲賢良方正,顧名思義,指的是‘賢良’‘方正’這兩種人才。

    其中的‘賢良’指的便是具有‘賢者’的素養,及良好的能力者;

    至於‘方正’,則是品性端正,德行優秀到聞名天下者。

    按照《史記·孝文本紀》的記載,漢室朝堂對於賢良方正的要求,是‘直言極諫者,以匡朕之不逮’。

    單就這直言‘極’諫、‘匡’天子之不逮這兩點要求,便幾乎指明瞭‘賢良方正’這個羣體的實質。

    ——國士!

    ——能一眼看出國家制度的弊端,並直言道出解決辦法的治國之才!

    這樣的人,但凡能被納入朝堂體系,起步就得是內史、廷尉這樣的實權九卿衙門副手,保底也是按照準三公的方向培養!

    而通過這個渠道獲得任用的官員,隨便拿出一個人,也都必然是垂名青史,令後世人如雷貫耳的史前巨擘。

    ——漢文帝元年,舉賢良方正賈誼,聘爲博士,遷太中大夫!

    ——漢文帝四年,舉賢良方正晁錯,任爲太常掌故,兼太子舍人、門大夫!

    ——漢武帝建元元年,舉賢良方正公孫弘,聘爲博士!

    作爲‘賢良方正’羣體的代表人物,賈誼賈長沙的大名,自是垂名青史;

    《尚書》博士晁錯,以景帝學師之身,在景帝朝官至御史大夫,位列三公,更憑一己之力推動《削藩策》,一舉戳破了‘宗親諸侯’這個毒瘤,直接引發了景帝朝唯一的一件巨大政治事件:吳楚七國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