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漢第一太子劉盈 > 第0150章 爲什麼要答應太子呢?
    面帶憂慮的從未央宮走出,走在未央宮以北的蒿街之上,蕭何不顧身後還有陽城延跟隨,止不住的長吁短嘆了起來。

    “家上此番,實過於孟浪了些······”

    悠然一聲自語,終是讓陽城延逮住了開口搭話的機會,趕忙上前兩步。

    “相公。”

    “家上先前之策,果乃強取關中糧商手中的存米?”

    聽聞此問,便見蕭何又是面帶苦澀的搖了搖頭。

    “家上方纔,令老夫廣佈關中之令,少府可還記得?”

    聞言,陽城延自是點了點頭。

    “自然。”

    “家上意,以相公佈相府政令於關中,乃言:凡戶商籍者,不可儲量逾百石;若今已逾,則速售而從令。”

    “待春三月甲午(初一)日,仍不如令者,皆沒其存糧;又每逾一石,罰金四兩。”

    將方纔,劉盈在鳳凰殿做下的交代大致複述一遍,便見陽城延稍帶喜色的擡頭望向蕭何。

    “若此令得布關中,凡關中之糧商米賈,恐皆無以屯糧居奇;爲求盡出手中之糧,便當降價而售之!”

    “如此,關中糧價便當得平,鄙人亦可出少府錢,入廉價之糧米,以實內帑!”

    說到這裏,陽城延面上神情,已是有些眉飛色舞起來。

    只片刻之後,又見陽城延略帶困惑的輕‘誒?’一聲,旋即皺眉望向身旁的蕭何。

    “關中糧價平抑在即,怎蕭相但不喜,反面露憂慮之色?”

    聽陽城延先是眉飛色舞的描繪了一番‘糧價下跌’後的美好景象,又對自己的憂慮表達出困惑,蕭何只悠然長嘆一口氣,停下腳步,負手側過身,面帶鄭重的望向陽城延。

    “少府,果真未能識透家上此令,所將招致之禍?”

    聞蕭何此言,陽城延只面色陡然一滯,似撥浪鼓般連連搖了搖頭。

    見此,蕭何面上神情之中,也不由帶上了一抹深深地憂慮。

    “家上欲使老夫布關中之政令,雖面似‘禁商賈屯糧過多’,實則,乃禁商賈以貨糧爲生!”

    “但此政令得布關中,日後關中,當再無糧商於秋收之後,往購民之米糧;春、夏二季,亦無米賈貨糧於市!”

    以一股十分篤定的口吻道出這兩句話,蕭何的面色,也是緩緩嚴峻了起來。

    “少府試想:凡戶商籍之人,存糧皆不得逾百石。”?

    “——今關中之商賈,凡略有家貲者,誰家不德男丁三五、妻妾十餘,奴僕數十?”

    “糧米半石,爲如此一戶數十口食,不過旬月之功!”

    “得此令在,關中可還有商賈,膽敢於秋收之後屯糧於倉,又售於春、夏?”

    “既無得屯糧,自也無糧可售!”

    “故此番,家上令老夫所佈之政令,實乃限關中糧商,於春三月甲午(初一)後,再不得爲糧商!”

    看着蕭何逐漸嚴峻起來的面容,又聽着蕭何這一番解讀,陽城延面上神情,也是緩緩帶上了些許詫異。

    “怎會?”

    “當是相公多慮吧?”

    “家上此策,當只暫行於關中,以平抑糧價之權宜之計;待秋收前後,自當罷之。”

    “若非如此,家上何必使相公佈政令,而非書請陛下,頒詔立法?”

    聽聞陽城延前兩句話,蕭何只面色陰沉的搖了搖頭。

    待聽到這最後一問,蕭何面上的嚴峻之色,終是化作了一陣苦笑······

    “少府所言,恰中要害啊······”

    苦笑着發出一聲長嘆,蕭何望向陽城延的目光中,也悄然帶上了些許深意。

    “前時,家上以傳書陛下,言前時,家上於長陵受刺之事。”

    “及請陛下頒佈詔諭,以明律法,亦已爲家上言於書中,呈於陛下當面······”

    聽到這裏,陽城延終於是放下了心中最後那一絲僥倖,神情徹底嚴峻了起來。

    蕭何說的沒錯。

    劉盈一道‘商人手裏不能有超過一百石的糧食儲存’的政令,實際上,就是衝着滅絕糧商去的。

    道理很簡單:無論是糧商,還是布商,亦或是其他什麼商,要想賣某一類貨物,那首先要做的,就是囤貨。

    比方說:一個商人想做布匹生意,那首先要做的,就是招募幾十上百名數量的織工,爲自己織出布匹。

    等手上有了千兒八百匹布帛的存貨,這才能在市集尋處位置,掛起一個‘X氏布鋪’的招牌。

    若不然,真帶着三五匹布就去開店,等貨賣完了,怎麼辦?

    賣布五分鐘,歇業兩個月?

    這還算好的,畢竟再怎麼說,布匹也屬於手工產品,只要有原料,就可以源源不斷的生產出來。

    糧食,卻是‘貨物’當中,極端特殊的一類。

    作爲糧食貿易的經手者,商人根本無法憑自己生產糧食,只能在每年秋後,從百姓手裏買。

    而在糧食被買回來之後,糧商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妥善儲存,等到春、夏兩季,百姓青黃不接之時,再加價將糧食賣還給百姓。

    簡單來說:布商,賺的是‘將蠶絲、麻繩織成布匹’的加工費,而糧商,賺得則是大批糧食長期儲存的管理費。

    既然是管理費,那必不可缺少的緩解,自然就是管理。

    具體來說,就是在秋收之後,把糧食從百姓手裏買回家,放在糧倉存起來。

    而劉盈一道‘商人不能屯糧超過一百石’的政令,卻是精準打擊到了糧商賴以生存、牟利的致命要害。

    一百石糧食,夠幹嘛用?

    ——按如今,關中農民每戶都坐擁百畝田,畝產二石餘來算,一戶農民一年的糧食產出,就是二百多石!

    也就是說,在劉盈這道政令之後,商人要想合法屯糧,那最多隻能屯一戶農民在秋收之後,所得糧食產出的一半!

    很顯然,沒有任何一個商人,會願意爲了儲存一百石糧食,去耗費精力建造糧倉,並派人看管。

    也不會有任何一個商人,願意接受‘每年一百石糧食’的市場份額。

    如此說來,蕭何說的,確實沒有任何問題。

    ——若是劉盈這道政令成功在關中成爲法律條令,那從今往後,三千里秦中,將再也不會有‘糧商’這種生物存在!

    而沒了糧商,百姓秋收時從田中收穫的糧食,就再也沒有了收購者;春、夏兩季,也不再會有在市集上售賣米糧的出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