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漢第一太子劉盈 > 番外:人物解析——呂氏外戚(上)
    本章節爲背景人物科普,請酌情訂閱。

    唉~

    這幾天身體出了點問題,腦袋一直昏昏沉沉的,本來不打算繼續寫人物解析了,但寫正文總是很慢。

    就拿這片人物解讀調整一下狀態,也算是再捋捋思路。

    ·····················

    對於上一篇人物解讀,即‘周呂令武侯呂澤’一篇,很多讀者都有不同的看法。

    大致可以總結爲以下幾點。

    一、如果呂澤真的有大功於社稷,甚至與韓信的功勞比肩,那爲什麼沒有被封王?

    二、如果呂澤真的手握兵權,且個人軍事素養深厚,又怎麼會被劉邦輕而易舉弄死,又或是莫名其妙戰死北牆?

    三、爲什麼就這麼這麼斷定呂澤是個功勳卓著的外戚大將軍,而不是一個平庸無比,只因血脈身份而被劉邦提拔的大舅子?

    經過上一篇人物解析章節,我也發現了大家的疑慮所在,所以在後續的人物解析,以及正文內容中,都會盡量以明確記載的歷史作爲依據。

    而對這幾個問題,我也同樣有可以拿的出手的依據。

    首先,呂澤爲什麼沒被封王?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需要知道的是:劉漢,不是姬周。

    與周王室‘有功就能封王’的標準不同,劉漢對於封王,尤其是封諸侯王這一件事,是抱有悲觀態度的。

    這一點,我們從劉邦統一天下的進程就可以看出。

    先是二世胡亥繼位,天下風雲變幻,劉邦、項羽等義軍首領反抗秦的壓迫,最終推翻了秦的‘暴政’。

    而在這個‘反秦聯盟’中,各方的追求是不同的。

    包括霸王項羽在內的故六國貴族,或者說‘餘孽’,其目的是推翻秦王朝的統一政權,使統一的中原天下,重新回到戰國時期,諸侯紛爭的局面。

    這一點,從項羽入關,結束爲劉邦私人訂製的鴻門宴,而後大行分封,將天下分爲足足十八個諸侯國,以及之後弒義帝楚懷王這兩點,就能夠看出。

    也就是說,作爲反秦義軍實際意義上的領導者(理論上的領導者爲楚懷王),項羽並不想做皇帝,而是想做一個······

    嗯,楚霸王。

    從現代的角度來看,項羽,包括那些被項羽敕封的諸侯,其實都是在開歷史的倒車,將始皇嬴政好不容易統一的中原,再度四分五裂回了戰國plus時代。

    但換個角度,我們也不難看出:始皇嬴政統一天下,廢除分封制,雖然從歷史、民族的角度上而言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但也恰恰是因爲這個理念太先進,所以在當時,或許還並沒有得到廣泛認同。

    那麼,我們回過頭:秦亡之後,天下格局真的是劉-項兩家的‘楚漢爭霸’嗎?

    稍翻看一下史書,我們就不難發現:其實,並不是如此。

    在咸陽腰斬秦三世子嬰後,中原天下,便分成了包括漢王劉邦、楚王項羽在內的足足十八個獨立諸侯國。

    而這十八個諸侯國,最終也分成了兩個陣營。

    一邊,是身爲‘統領滅秦’的楚王項羽,另一邊,則是先入咸陽的漢王劉邦。

    自公元前208年秦滅亡,到公元前202年垓下一戰,霸王項羽烏江自刎,這六年的時間裏,實際上,並不是劉漢和項楚的1v1男人大戰,而是以這兩人爲首的兩個敵對羣體,在爭奪些什麼。

    ——劉邦要爭奪的,是天下,是皇位,是想效仿偶像嬴政,讓天下重新統一。

    而項羽想爭取的,是姬周那般,天子是個橡皮擦,大家都是諸侯王,各自在各自國土嗨皮,有事沒事出來爭個霸的寬鬆環境。

    準確的說:劉項、楚漢之爭,與其說爭的是天下,倒不如說,爭的是‘分封制是否應當被廢除’這一歷史性的話題。

    再看鴻門宴之後,所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也不難看出這一點。

    ——漢王劉邦自漢中‘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重奪三秦之地,被稱爲‘還定三秦’。

    而霸王項羽因‘不夠恭敬’攻打田氏齊國時,打出的旗幟則是‘大懲小戒’。

    簡單來說就是:劉邦北出漢中,攻擊三秦,要的是統一,要的是領土;而項羽出征攻打其他諸侯國,要的是面子,要的是開心,要那個‘西楚霸王’的虛名。

    而在漢王劉邦攻滅楚王項羽,底定天下一統之大勢的過程當中,有一個非常關鍵的緩解。

    ——漢滅楚,並不是只靠着自己,而是整合了天下,那些被項羽封爲諸侯的其餘勢力,一起圍攻項羽,才最終逼得霸王烏江自刎。

    從劉邦糾結諸侯聯軍五十六萬,意圖直搗楚都彭城的彭城一戰,我們也不難看出這一點。

    那麼,在項羽烏江自刎之後,天下真的統一了嗎?

    項羽是擋在劉邦面前的最後一個絆腳石,廢除分封制最後的一道關卡嗎?

    實際上,並不是。

    鴻門宴之後,天下一分爲十八,去掉項羽所擁有的楚國、被韓信攻滅的田氏齊國,以及漢軍還定三秦過程中,攻滅的章邯、司馬欣等三位諸侯,到劉邦立漢社稷,承襲帝位之時,中原,依舊還有十數個諸侯王。

    而天子劉邦,說好聽一些,是被共舉爲了周天子那樣的橡皮擦——起碼那些諸侯王應該是這麼想的。

    要是說的難聽一些,劉邦稱帝,也可以說是自娛自樂,除了早早低頭臣服劉漢的趙王張敖、九江王英布、淮南王吳芮等寥寥數人,其他的各路諸侯,其實並不承認劉邦的天子身份。

    可劉邦還是悍然稱帝,導致了什麼結果呢?

    ——從漢五年,劉邦承襲帝位開始,一直延續到漢十二年劉邦駕崩,都從未停歇的異姓諸侯王之亂!

    這樣說來,劉邦統一天下,得立漢祚的過程,也就很明顯了。

    一開始,大家都是諸侯王,只是由於理念不同、利益不一致,分成了兩個敵對陣營,說白了就是打羣架。

    至於劉邦和項羽,頂多算是這兩方各自的老大。

    等項羽烏江自刎,這場羣架也就算是結束了,劉邦這方陣營的小弟們,有的選擇給大哥個面子,讓大哥做皇帝,也有的小弟不服,希望恢復往常那般,大家都是諸侯王,平起平坐的情況。

    而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在利用這些小弟打敗了項羽之後,便開始了‘兔死狗烹’的清洗。

    知道了這一點之後,再回過頭去看‘呂澤爲什麼沒被封王’這一點,答案也就很明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