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宋皇家發行商 >第94章:欹倒太極遣帝扶,周公孔子驅爲奴
    關於晏殊執意要歐陽修到地方去,還有一個故事流傳在外。

    卻是說晏殊在一次設宴,歐陽修即席賦《晏太尉西園賀雪歌》,其詩中曰:“主人與國共休慼,不惟喜悅將豐登。須憐鐵甲冷徹骨,四十餘萬屯邊兵。”

    這就有些“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的意思了,說是晏殊因此事而與歐陽修不和,是以將歐陽修放之地方。

    這一說法僅供參考,晏殊明升暗貶歐陽修,總是需要一個理由不是。就好像范仲淹到地方去,同樣需要夏竦出來當惡人。

    晏殊明升暗貶歐陽修,是爲自保,何嘗不是在保歐陽修,趙禎自然是明白晏殊的心思。

    倒是蔡襄因此與晏殊生嫌隙,在九月上疏,說晏殊在寫李宸妃的墓誌,沒有提及李宸妃爲趙禎生母一事,趙禎便順勢罷免晏殊。當時劉娥主政,換誰也不敢說出真相。

    晏殊在位,雖然算不上全力支持新政,但是遇上符合自身想法的新政,也會支持,並非無腦反對。所以,晏殊的去位,對於新政推行而言,其實是一件壞事。

    支持或是不反對新政的人,一個個離開朝堂,這朝堂上,又開始變得好似一灘死水一樣。

    但是,那些沒有資格上朝的年輕官員們,還是認爲應該推行新政。這批人,在太學,在臺諫,在六部衙門之中,是大宋權力體系的一個個分支節點,看似不重要,但同樣能夠將自己的聲音傳到上面來。

    這個局面,一直到慶曆四年十一月。

    因爲在這一月,進奏院“鬻故紙”案發,館閣羣彥被“一網打盡”。

    還是先提背景。進奏院是朝廷中“故紙”較多的官署,每年春秋兩季祭祀的時候,就用賣廢紙的錢舉辦酒會,合署上下歡宴終日。

    本案的主角蘇舜欽想借此機會與館閣同道聚會,同時自己“以十金助席,預會之客,亦醵金有差”,酒酣之餘,“更召兩軍女伎”。

    這件事情若是到此爲止,雖然有可指摘之處,畢竟是經年的傳統,最多就是罰俸再寫個檢討啥的而已。

    但是在宴席之中,這幫年輕人玩嗨了,有一個名叫王益柔的年輕人乘興作《傲歌》,吟出驚世駭俗的“欹倒太極遣帝扶,周公孔子驅爲奴”兩句,然後有心之人便將詩句傳抄出去。

    這王益柔如此狂傲也是有資本的,他是前宰相王曙之子,還有一個與會者宋敏求,是前參知政事宋綬之子。

    本來朝堂諸公想要嚴厲懲處,特別是賈昌朝等反對新政的人想要藉此機會徹底終結新政。

    只不過要罰就一起罰,總不能王益柔宋敏求等沒事,只是喝了幾杯酒的人被貶吧。這兩個官宦子弟和他們彎彎繞繞地,總是能夠牽扯上關係。

    所謂刑不上大夫,僅僅因爲醉酒賦詩的狂狷就重罰,恐怕朝堂就要被鬧翻了。於是,朝堂上互相妥協,對主持者蘇舜欽重加貶黜之後又留下可以申訴減免的話頭,其他人也沒有給予嚴厲處分。

    狂狷若此,要說趙禎一點惱火都沒有那是不可能的,關鍵是韓琦的一句話,“益柔狂語何足深計。方平等皆陛下近臣,今西陲用兵,大事何限,一不爲陛下論列,而同狀攻一王益柔,此其意可見矣。”

    韓琦指出,賈昌朝等人攻擊王益柔,看似爲國忠心,實則是結黨營私,敗壞新政。趙禎在察覺到這一點之後,也就高擡貴手,輕輕放下了。

    饒是如此,進奏院“鬻故紙”案後,在年輕官員士子中,對新政的支持力度也減少許多。很多人第一次捲入政潮之中,瞬間成長起來,多長了一個心眼,明白有些東西自己不該摻和。

    如此,慶曆四年也一步步走到了末尾,和去年不同的是,趙昕在這一年中見證了慶曆新政從巔峯到趨於瓦解。

    如今兩府之中,僅有杜衍及韓琦二人堅定支持新政,章德象和晏殊一樣,該支持的支持,該反對的反對。大體而言,章德象這個首相還是比較寬容的。

    剩下的賈昌朝與陳執中二人,反對新政的態度比較明顯。

    從人數上看,似乎還是佔據半壁江山。事實上,慶曆四年這最後幾個月,所有人的心思都耗費在了黨爭上面,當年提出的改革措施,幾乎沒有一項得以持續推行下去。

    雖然沒有完全失敗,卻也只是掛着一個名號而已。

    朝堂的事情,趙昕儘管目前無法影響,但是卻不得不關注,關注所有人的言行,觀察他們的心性,篩選日後可以爲自己所用之人。

    在趙昕的心中,何嘗不是抱着慶曆新政能夠成功的心思,無論如何,有所改變也比啥也不幹來得好。年初的時候,趙昕甚至一度認爲這一次的新政哪怕最後失敗,說不定能夠堅持更長的時間。

    可是,歷史的大勢與潮流,滾滾向前,將趙昕的一點小念頭撞得粉碎。

    相比較於慶曆新政的一步步失敗,趙昕自己的小事業卻是辦得風生水起,有聲有色。

    正如趙昕預料的那樣,北宋百姓缺乏正規消息渠道,報紙的發行,無疑是大大緩解了這一現狀,甫一發行,一萬份便售賣一空。

    最後,不得不一點點增加刊印的數量,從一萬二,一萬三,一直到一萬五左右,報紙纔有殘餘留下,在汴京沒有賣完也不必擔心,洛陽等地有的是消費市場。

    路費也不必擔心,承包出去後,別人會賣到一個不會虧本的價錢,聽說是三十文還是二十五文。趙昕可不願意承包這路費。

    由此可見趙昕的定價是多麼的便宜,一文錢,完全是賠本買賣,就算是一個普通老農都能夠買得起。

    但是想要將報紙真的賣到農村去,問題還有不少。最直接的問題,便是這個時代,農村大多數人都是文盲。

    看不懂,自然也就不會買,城市裏情況好一些,但識字率也堪憂,反正識字率絕對沒有一半,這裏的識字,僅僅是指能夠認識並寫下自己名字而已。

    這還是汴京,放在地方,情況肯定更糟。整個大宋,絕大多數人的名字,都是以數字命名。比如後世的朱重八就是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