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貞觀逍遙王 >第三五一章 清明節
    在洛陽城裏住了好幾天,陳宇無非就是讓白馬寺的僧人把整個寺院從裏到外都打掃了一遍,又領着玄甲軍去龍門山兜了一圈,當初馬二郎這些流寇的寨子如今已然荒廢,雜草叢生之間只有一些動物的骨骸殘留,顯然是很久沒人來過了。

    陳宇放下心來,看起來流寇的問題倒是徹底解決了,反正李二就是來白馬寺燒個香,只要不是有人攻打洛陽城就行,大家得過且過。

    三月上旬的一天,陳宇得紅翎信使傳報,李二的鑾駕已經從長安城出發,正朝着洛陽方向趕來,讓城裏的官員做好接駕的準備。

    陳宇拿着信報找到鄭西明和王修,三人一合計,李二的鑾駕走的比陳宇的人馬要慢些,估計三月中旬就該到了。

    “想必聖人是趁着寒食清明之際,前來洛陽踏青了吧?”鄭西明摸了摸下巴,思忖着說道。

    陳宇眼睛朝着天,自從他來到大唐後,對於這些節氣還算熟悉,眼看這幾日就該到清明瞭,在唐朝的時候,清明還不算是一個單獨的節日,基本都是和寒食連在一起的。

    但是這特麼不妨礙會喫會玩的唐朝人開發新的娛樂項目。

    在春光明媚、桃紅柳綠的三四月間,中國傳統習俗中最重要的節日就是“清明節”了。

    從節氣來講,清明是我國曆法中特有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春分後15天,爲清明節氣。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但是,清明作爲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在二十四節氣中,俗演爲節日的只有清明。在清明節裏,講究進行禁火、掃墓、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活動。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十分富有特色的節日。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分裂,軍閥割據,烽火連年,儘管如此,但人們對掃墓之風依舊重視。許多在職官員,常請假回鄉掃墓。他們請假回鄉掃墓,一去就達百日。而到了唐代,拜掃之風從達官顯貴到庶民百姓都已十分盛行,並且將拜掃的日期定爲寒食節。每逢清明節到來,“田野道路,士女遍滿,卑隸傭丐,皆得上父母丘墓”(柳宗元《與許京兆書》)。掃墓成了一時最重要的社會風尚。值得注意的是寒食節與清明節本爲兩個節日,但就掃墓而言,到唐代已合二爲一了。

    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爲子推。清明寒食尤爲崇尚的風俗是掃墓。古代上自天子,下至庶民,都十分重視拜掃祭祖,藉以表達慎終追遠的情思。尊祖、敬祖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慣,是宗法制的核心之一。所以寒食清明掃墓之風在唐代極盛。《舊唐書·德宗本紀》記載唐憲宗元和元年三月下詔令京師官員寒食拜墓,在京畿以內者可於假日中往還,在外州府縣者也可奏請掃墓。

    長安踏青之風是十分興盛的。青年男女在踏青時,常常發生一些愛情故事。據《唐詩紀事》記載:唐德宗時詩人崔護,風流倜儻,清明時踏青獨遊長安南莊,至一村戶,見花木叢萃,寂無人聲。他因口渴,叩門求杯茶喝。良久,有一女子來到門前,捧杯水讓座。女子獨倚門前,姿態楚楚動人。兩人凝睇相對,似有無限深情。當時,男女授受不親,禮教約束甚嚴,一男一女能如此單獨相對,已屬機遇難得。故崔護以語相挑,彼此注目良久。

    崔護臨行時,女子送到門外,似有戀戀不捨之意。第二年清明,崔護追憶往事,情不可遏,又往探訪,唯見門院如故,桃花依舊,然而門上掛了一把鎖,空空無人,惆悵之餘,揮筆題詩於門扉道: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清明時因有寒食禁火之俗,爲防止寒食冷餐傷身,古代盛行打鞦韆、蹴鞠、拔河等一系列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

    打鞦韆起源於何時?一說是由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的一項習武活動演變而來。鞦韆之戲到南北朝時傳入南方。每年的春天,人們把長繩拴於高大的樹木上,仕女們穿着五彩繽紛的鮮豔服裝坐在上面,而後輕輕地推拉,在空中起飛盪漾。

    唐代,此遊戲到了清明節尤爲興盛,被稱爲“半仙之戲”。天寶年間,每到寒食清明節來臨,宮中都要豎立起鞦韆架,令嬪妃宮女們盡情玩樂。宮女們歡歡喜喜登上鞦韆,上下凌空,綵衣繡裙迎風飄舞,宛若仙女從天上飄飄而降。長安市民競相仿效,風靡一時。正如杜甫《清明二首》詩中雲:“萬里鞦韆習俗同。”這些少女結隊盪鞦韆,不畏風險,互相爭勝,一直到與樹梢平齊。由此亦可見,唐代盪鞦韆活動在民間極爲普遍。

    再看其他兩項便是蹴鞠和馬球,現在已經在陳宇的穿越下,變成了足球和籃球,李二自己就帶頭玩的起勁,在大唐時代,大多風氣都是由皇宮裏傳入民間的,

    唐代清明節拔河也是一項盛行的節日娛樂活動。據《全唐詩話》記載:唐中宗李顯於景龍四年“三月一日清明,幸梨園命侍臣爲拔河之戲”。而《封氏聞見記》對此記載甚詳,唐中宗於清明節幸梨園球場,命侍臣分朋拔河,當時分宰相、兩位駙馬爲東朋,有三位宰相、五位將軍爲西朋,東朋貴人多,西朋不服,請重新分組,唐中宗未同意。結果西朋竟輸於東朋,尤其是僕射韋巨源、少師唐休璟因年高體衰,竟隨繩被拉倒在地,好長時間起不來,惹得皇上、皇后、宮妃、公主大笑不止。

    在《資治通鑑》與《景龍文館記》中也有類似的記載。爲何清明節要重視拔河呢?原來清明節正是春耕播種之時,而古人認爲拔河有祈禱豐年、慶祝豐收之意。《隋書·地理志》雲:舉行拔河之戲“俗以此慶豐收,用致豐穰,其事亦傳至它郡”。正因此,歷代帝王都加以提倡,宮廷民間,均甚流行。

    唐代清明之日,還盛行鬥雞之戲。鬥雞在戰國已很盛行。《戰國策·齊策》記載臨淄市民好“鬥雞走犬”。漢代達官顯貴、遊手好閒之徒也多喜歡鬥雞。至於漢畫像石、畫像磚上,鬥雞圖更是屢見不鮮。三國時曹植還曾賦《鬥雞篇》。不過那時並不一定在清明節。但是,到了唐代,鬥雞活動卻盛於寒食清明節之時。

    陳鴻《東城老父傳》記載唐玄宗未即位時就好清明鬥雞之戲。即位後,還在宮中專門修建了雞坊,選養了“金毫鐵距,高冠昂尾”的雄雞千餘隻,並選六軍小兒五百人專門負責馴養。一時長安宗室貴族、達官顯貴競相仿效,大興鬥雞之風。京師男女以鬥雞爲事,一些遊閒公子爲弄到好雞不惜傾家蕩產,重金購之。一些家境貧寒者,養不起雞,競玩假雞,以此爲樂!

    所以,陳宇現在嚴重懷疑李二是趁着寒食清明的時候,出長安來洛陽,藉着爲國祈福的由頭,好好的玩樂一番!

    不滿歸不滿,陳宇還是得老老實實接待李二一家子的,這次不光是李二自己來,連同長孫皇后,以及一干皇子公主,連帶朝中幾個重要的臣子,都會陪同李二來洛陽。

    陳宇把自己在白馬寺的住處騰了出來,命人打掃乾淨,李二和長孫皇后一家基本上就是下榻在這裏了。

    過了幾日,不斷有信使來報,李二的車馬已經離洛陽城越來越近,陳宇忙點齊人馬,連同鄭西明和王修二人,直奔洛陽城的南門外,早早的就在官道上等候李二的鑾駕了。

    臨近中午,陳宇掏出懷裏的望遠鏡來,看着遠處,一旁的王修豔羨的問道,

    “大將軍手中的,便是千里鏡了吧?某曾聽王公信中提過,此乃安邦定國之神器啊!”

    陳宇撇撇嘴,也就是大唐的技術糙點兒,望遠鏡的質量不高,所以沒有大量配發,自己這副還是將作監用水晶做的,如果用玻璃就看不了這麼遠。

    透過望遠鏡,陳宇總算看到遠處漸漸行來大隊人馬,爲首的應該是李泰這個小胖子,騎在馬上陳宇一眼就認出了他。

    陳宇忙放下望遠鏡,整整衣冠,和鄭西明還有王修下了坐騎,隨時準備迎接李二。

    “臣陳宇(鄭西明,王修),恭迎陛下聖駕!”待李二的鑾駕到了跟前,三人齊齊一躬身。

    李二笑呵呵的從鑾駕上虛扶一下,

    “好好好,愛卿平身,這洛陽城,朕已有多年未曾來得了。”

    鄭西明是洛陽的主官,當即出列躬身道,

    “陛下路途勞頓,還請先行前往白馬寺歇息,溫國公已然將寺中整頓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