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隋主沉浮 >第924章:天予不取,反爲之災
    “馮將軍參與今年科舉,定能金榜題名、一戰奪魁。”楊集明白馮盎要考科舉的用意,無非就是想用這種方式來證明自己、證明自己的才學不弱於人,並不是真要爭取面對考生的那些小職務。不過馮盎要是真的奪了魁,對於他未必的仕途必將有着難以想象的好處。

    其實馮盎這種力爭上游的精神非常好,楊集也非常贊成。如果文武百官參與科考變成一種社會風氣和大勢,官員們也會在學習中得到進步,而不是在鑽營中退步,朝廷也能知道誰有才華、誰平庸無才。

    這種良好的官場風氣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一面照妖鏡,效果遠比比拼政績還要真實,因爲很多官員既無才又無德,他們的政績實際背後勢力用錢財、人脈給堆出來的。一旦該官員平調或升遷、其背後勢力也會“撤資”離開,最後在當地留下一地雞毛。

    馮盎汗顏道:“末將就是想借機考驗一下自己而已,若是說一鼓作氣、金榜題名,未免太高看於末將了。換作是大王,那還差不多。”

    “我現在還不能考。考中了還好,頂多就是說我說炫耀才學,如是考不上,那可就引爲笑談了。”楊集話音剛落,話意忽然卻是來了一個大轉折:“人生四大喜事,就是久旱逢甘露、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前三者,我已經圓滿了,可金榜題名卻沒有。如果還有選擇,我寧可以武舉和科舉出仕,並不是以親王的身份出仕,但沒辦法。如果有機會,我也考考,爭個席位。”

    楊集可不是裝模作樣、惺惺作態,而是經過馮盎啓發以後,他意識到官員參與科考的好處,於是真想好好考上一回。這不是爲了自己的名氣,而是想要以自己爲例子、爲榜樣,開一個大好的官場風氣。

    馮盎聽了楊集的話,差點被茶湯給嗆死,他看着楊集臉上露出悵然若失之色,心頭涌起了一陣說不出的古怪之意:你衛王一出生就是巔峯,又在軍事上打出了巔峯、在文壇上寫出了巔峯、在仕途上憑能力做到了巔峯。

    他以後竟然還要考武舉、科舉?

    他想了想,小心翼翼的說道:“大王的文化水平自然不容置疑,只不過朝廷雖然不禁官員科考,今年又有皇族子弟爲例,可是以大王地位,若是參與科舉的話,即便考上魁首,天下人也會側目而視。”

    馮盎只是一名從三品的武將而已,無論考出什麼成績都無所謂,也影響不了大局,可楊集是各種的規則的制定者、天下官員的楷模,如果他憑藉真才實學考中榜首,天下人也會說他作弊、也會說朝廷在幫他作弊。如果考得不好,朝廷也會幫他隱瞞真相,給他安排一個魁首,可是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一旦被人說了出去,照樣會引起軒然大波。

    所以結果無論好歹,楊集考試都是喫力不討好,都將引發一場難以避免的風波。大隋君臣事後如果知道一切因他而起,他可喫罪不起。

    楊集見他小心翼翼的模樣,大致猜出了馮盎的擔心所在,笑着說道:“此事也就說說而已,如果沒有把握,肯定不會出去丟人現眼。”

    馮盎聞言,暗自鬆了一口氣:都說這位大爺特立獨行,思維跳脫活躍、行爲方式與衆不同,一旦有人將他啓發起來,什麼瘋狂的事兒都敢做;今日一見之下,果真是名不虛傳。

    他定下心神,向楊集拱手一禮,進入了正題:“大王,末將幸得聖人隆恩,今年從漢陽太守晉升爲左翊衛將軍。聖人之恩,末將無以爲報,唯一能做的,便是盡忠職守,全力做好本職之事。然末將長期在外,且又是文官,對中樞對兵事瞭解不多,且又遇到減軍府大事。故而心懷忐忑、誠惶誠恐,不知從何處着手,懇請大王指點一二。”

    馮盎帶兵打仗很有一手,可是他受封爲左翊衛的時間正值精減軍府之爭、軍隊大轉型的關鍵時刻。這相當嚴峻的時局,使他只感到觸目所見盡皆一片混沌,不但不知自己應該做什麼,甚至就連如何自處都不知道。可是什麼都不做吧,皇帝恐怕又會不高興。

    問了同僚,同僚也是不知所以然;而知道所以然的人,要麼不敢說,要麼不願分享個人及其家族的心得。也幸好入朝述職的交州刺史劉方指點迷津,他才彷彿看到了一盞明燈,求助於直系上司楊集。

    事實上,馮盎在元日受封爲左翊衛將軍以後,就依照劉方給出的良方,多次前來王府拜訪和求計,只不過每次來、楊集都去做客了;而在其他人的府邸哪怕是看到了楊集,卻又不好上前去交談,所以一直拖到了今天。

    另外就是眼紅在翊衛將軍這個職務的勢力,實在是太多了,可是馮盎在京城之中卻是一個孤立無援的孤家寡人,他今天的一切全靠祖母積德、皇帝恩賜;若是沒有投靠大勢力、沒有靠山可依,遲早被各大勢力排擠下去。所以他前來王府拜訪,除了問計求助以外,也是想給自己找一個強大的後臺。而楊集位高權重,現在又是他的直系上司,求助和依附於他,並不顯得突兀、顯眼。

    迎着馮盎滿是求教之色的目光,楊集沉吟半晌,便隨口說道:“誠敬夫人(冼夫人諡號)功在社稷、功在歷史,光是誠敬夫人留下的餘蔭,就足以保馮家數世榮耀,只要馮將軍兢兢業業、忠於職守、爲國建功,自可無憂。”

    冼夫人治理嶺南期間採取民族和睦及民族大融合政策,使漢文化在整個嶺南地區佔了重要陣地,經過冼夫人孜孜不倦的努力,以及梁朝、陳南、隋朝三朝的全力推動和支持,使漢文化得到迅速和發展、影響程度也更深刻,徹底改變了改變了當地人“不知禮則”“不閒典訓”的狀況。而在這基礎之上,她又讓子弟兵爲中樞拿下了海南島,建議朝廷置珠崖、儋耳、臨振三郡,從而結束了海南“遊離”於中樞王朝的狀態,移居海南島的漢人也從以前的兩萬多人激增到十多萬人;漢人到了,漢文化自然也推廣了過去。

    可以說,中樞之所以能夠在短短几十年的時間之內、漢化這麼廣袤的大地,全部是冼夫人的功勞。她人雖然已經不在世間,可她遺留下來的政治遺產、歷史功績,卻是成了馮家最爲強悍的護身符。只要馮家自己不作死,誰也不敢弄死他們。

    對於楊集所說這些,馮盎當然是知道的,但是他以前卻不敢奢望,因爲以前就有人以此爲“罪證”,多次告他們馮家的黑狀,說馮家企圖自立,被無賴之官告得多了,他乾脆離開嶺南、舉家入朝。他思索片刻,很是坦然道:“大王所說之言,末將卻是不敢奢望,只因有人多次以此誣告末將。”

    “放心好了!”楊集向他說道:“你們早在開皇年間就交了軍政大權,現在包括嶺南在內的整個交州都是朝廷命官,若是他們將地方上治理得井井有條、百姓衣食無憂,誰願意搞事兒?若是地方上出了事,那也是官員們無能、無德所致,與你們馮家何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