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隋主沉浮 >第838章:高句麗更名記
    交通不便、信息不暢、運力不足等等問題往往使一場天災荼毒無數百姓,尤其是受災重地的百姓更是深受其害;要是朝廷和地方官府賑濟不力、賑濟不及時,一場場轟轟烈烈的民變就會接踵而至。

    而大隋王朝自建國以來就沒有哪一年安穩過,天災年年有,區別的只是災情大小而已。

    對此,朝廷上下都習慣了,如果哪一年沒有天災,他們或許反而感到意外了;但也正是因爲大隋天下

    “多病久病”,使得大隋中樞要員一律變成

    “醫術精湛的名醫”,他們面對的災情不管是旱災、水災、雪災也好,還是蟲災也罷,都能在第一時間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良方,下方的官府要是賑濟不力、挪用賑濟物資,他們也能憑藉以往的經驗在第一時間將問題處理乾淨,從而爲赫赫有名的

    “開皇盛世”奠定了根基。繼承了楊堅事業的大業帝楊廣遠比史上那個

    “隋煬帝”高極,他的性子雖然還是那麼急躁、還是那麼的急功近利,可他多次受到天下百姓稱讚爲愛民如子的好皇帝以後,竟然走上了愛民之路;他爲了維護自己美好的帝王形象、進一步博取百姓愛戴和美名,沒事就琢磨着如何才能扭打貪官污吏、惡霸、地痞流氓。

    久而久之,於是貴族階層暗地裏給他取了抄家皇帝、扒皮皇帝的綽號。

    但是當楊廣聽了這些綽號以後,不但不生氣,反而樂在其中:你們不是說我楊廣是抄家皇帝、扒皮皇帝嗎?

    那我就繼續抄家、繼續扒你們的皮好了。這麼搞來搞去,無疑又讓他到收割大好名望;然後,他又搞,總而言之,楊廣現在不是在抄家,就是在想辦法抄家。

    今年入夏以來,包括尹洛平原在內的中原地區連降暴雨,像黃河、淮水、洛水、穎水、濟水、泗水這樣的主要河流都是水量暴漲,這些河流流域紛紛出現了險情。

    這樣的大暴雨、險情若是放在開皇初,必將是一場波及整個中原的大災難,然而大隋王朝經過楊堅休養生息、疏浚河道、加固河堤,主要河流承受洪水的能力,遠超前朝;而楊廣登基爲帝以後,又把涼州州牧府

    “防洪抗旱署”成熟的各項制度、行動方式引入進行中樞,所以大隋王朝每當遇到天災,朝廷三省六部、九寺六監就會迅速串在一起,然後分發物資、組織救援、協調安置,再加上各地府兵、郡兵參與救援救險,導致大隋在應對天災之時,效果出奇的好、效率出奇的高。

    由於以工代賑、軍隊應急、軍情抗洪等等清晰概念出於楊集爲首的涼州,故而每當天災來臨、軍隊參預救援之時,百姓便會對皇帝和朝廷、地方官府感激涕零,同時也愈發崇敬和感激提出這些概念的楊集。

    隨着東征高句麗捷報頻頻,楊集更是受到無數百姓頂禮膜拜,很多桀驁不馴的紈絝子弟更是將曾爲

    “紈絝之王”的楊集視爲紈絝界的榜樣、追逐的標杆。楊集軍神、戰神之名,再一次轟動天下。

    聽了這些追捧,楊廣心中美滋滋的,無論楊集再怎麼出名、再怎麼能打,那也是他手把手帶出來的小弟;小弟出名,他這個當老大的,那是當真的與有榮焉。

    今天,久違的太陽終於破雲而出,散朝而出的文武百官看着高高的晴朗的天空,感覺整個人都精神了很多。

    而在紫微城同明殿偏殿,楊廣召集了一羣重臣議事。而他們所議之事自然與高句麗有關。

    這段日子以來,楊廣與楊集的聯繫並沒有中斷過,區別的只是時間的長短而已,他今天又收到來自遼東的八百里加急戰報,楊集表示進展十分勝利,高句麗軍的兵力經過隋軍多次圍點打援,損失得非常嚴重,只要隋軍把盤踞在遼東城轄區高句麗勢力殲滅乾淨,接下來的戰鬥就會變得十分簡單,讓朝廷用不着擔心。

    另外還在戰報中提出了兩個建議:一是建議將漠州以南的遼東平原地區則是恢復成漢朝時期玄菟郡和襄平郡、遼東半島恢復爲昌黎郡;即將收復的

    “千山—鴨淥水”地區恢復爲樂浪郡,

    “鴨淥水—薩水”地區在漢魏晉時期隸屬於樂浪郡安平縣,但由於這個地很廣大,一個縣管不了那麼多,建議設安平郡,

    “薩水—浿水”地區恢復成帶方郡;以上六郡加上只有一個漠州郡的漠州都護府,統一由日後的安東都護府監管。

    楊集這個建議,楊廣和滿朝文武都不知道應該怎麼去說他了;現如今除了漠州郡,以及他所說的玄菟郡、昌黎郡以外,餘者四郡還在高句麗手上,可是他不但把人家實控的地盤劃分得非常周詳,竟然還設個安東都護府來管。

    不過出於對楊集破壞能力的信任,衆人稍做議論便認可了安東都護府和那六個郡,所慮者只是安樂都護府的大都護人選而已。

    第一個建議還算正常,但是第二個建議無疑是讓大隋君臣抱以異樣,因爲那傢伙居然要保留高句麗國,並且建議大隋和高句麗日後以浿水爲界河。

    浿水發源於半島東部的

    “狼林山脈”,一路蜿蜒向西,穿過平壤城南部地區後向南流,最後在高句麗牛山縣注入烏湖海;如果按照楊集的設想,浿水中上游以北、下游以西歸大隋所有,以南、以東歸高句麗所有。

    這個不可思議建議讓很多人都以爲楊集瘋了、傻了,這麼一個滅國的大好時機,竟然放棄了,這不是瘋了、傻了,又是什麼?

    然而同明殿這些重臣,卻不這麼看,甚至認爲這是十分厲害、長遠、老辣的計劃,這倒不是他們看得開,而是楊集所提出的論據非常精準合理。

    楊集認爲三國鼎立之局最爲穩定,假如大隋滅了高句麗,剩下的百濟和新羅雖不敢與大隋爲敵,但是他們自己卻可能打一場統一之戰,不管最後誰贏了,西海半島以南必將出現一個軍政統一的國家。

    此國三面臨海,若是要想發展,只能向北方的大隋發動戰爭、亦或是像高句麗吞食那般,一小口一小口的喫下大隋佔據的高句麗國土。

    誠然,大隋可以再來一場遠征之戰,將之殲滅,但是大隋人口不多,連南方很多富饒肥沃的土地都沒有開發,根本就看不上貧瘠苦寒海東半島,加上大隋重心又在西方和北方;故而最後即使統一了海東半島,重視和關注度也不夠。

    而高句麗、新羅、百濟畢竟是傳承近千年的國度,他們對當地的影響力、統治力早已根深蒂固,一旦高家、金家、扶余家後裔暗中謀劃、擇機起事,很快就能輕鬆的佔領大隋不夠重視的海東半島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