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隋主沉浮 >第808章:胎死腹中
    八百里秦川又稱關中平原、渭河平原,渭水自西向東,與涇、灃、澇、潏、滈、滻、霸匯聚成“八水繞長安”的山川景觀。在防禦方面,它可憑藉周圍大小關隘,再加上黃土高原和秦嶺兩道天然屏障,閉關可自守,出關可取西隴右、南巴蜀、北塞外、東中原,故而號稱“四塞之國”。

    號稱“天下之中”的河洛平原與之相比,實際也是河山拱戴的大盆地;其四周山脈從西至東分別是崤山、熊耳山、外方山、伏牛山、箕山、嵩山以及黃河南岸的邙山,這些呈半圓形將河洛盆地/平原包圍起來的山脈,不僅成爲了河洛平原的天然屏障,更呈現出一種八方來朝的王者氣象。

    而且早在東漢時期,靈帝根據關山險要設置函谷,尹闕、廣成、大谷、轘轅、旋門、孟津、小平津八關。置八關都尉以統八關軍政事務,警衛京都安全。此外,河洛平原還有西潼關、東汜水關(虎牢關)、北有天井關和軹關、黃河中間河陽關等。

    這些關隘聯合起來,同爲河洛門戶,使其成爲進可攻、退可守的軍事要地。所以河洛平原防禦力雖不如關中平原,但是單純從地理地形層面上說,它也不是真的無險可守。

    河洛平原和關中平原一樣水系發達,其主要的河流洛水和渭水一樣自西向東流,在不同河段和澗水、瀍水、尹水匯合後,最後一起流入黃河,故而有“五水繞洛邑”之說。

    兩大平原土地肥沃、特產豐富,但是氣候環境到了周齊、隋,卻朝着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向發展,關中平原因爲濫砍濫伐、水土流失、耕地面積銳減、自然災害頻發等等緣故,生態環境日益惡化,每年不是乾旱歉收就是河水氾濫成災。而河洛平原比較純粹一些,它是動不動就發生洪澇災害;要是遇到特大暴雨,“五水繞洛邑”就會變成“五水困洛邑”。

    遼東下大暴雨的時候,洛陽也在下。

    洛陽這場特大暴雨持續了三四天時間,到了第五天時間下午方纔略有削減,可是天空依舊烏雲密佈、雨絲綿密,另一場特大暴雨正在“蓄勢待發”。

    好在楊廣遷都前先是令宇文愷修了長塹,建都時又清理各條河道、加固加高了河堤,所以這幾年無論下多大的雨,都沒有造成洪澇。

    不過貢獻最大的卻是會通苑。

    會通苑位於洛陽宮城以西,周長兩百多裏,乃是宇文愷修建洛陽城時,取土、燒磚、採石所形成的一個凹陷地,在這個過程中,宇文愷保留了很多石山,事後稍加修飾,引入澗水、谷水,洛水之水,就形成了一個巨大的人工湖。豐水時節,它負責吸收洛水無法及時引走的大水;枯水時節,則是打開閘門放水,保證洛水下游的灌既、航道不受影響。

    河洛平原河道暢通,又有會通苑這個大傢伙吸了幾天大河的水量,故而這幾年無論下多大的雨,都沒有發生洪澇災害。

    今年,洪澇災害自然也沒有發生,但是汾水流域也在漲大水,愣是把皇帝和伴駕北巡的將官從太原“衝”回了洛陽。

    將楊廣“衝”回洛陽的,自然不是洪水,也不是對外宣稱的不敬不忠不仁不義的突厥,而是楊集。

    楊集先是搞了幽州、冀州北部,給楊廣留下一個爛攤子後,又跑去遼東打仗了。

    無論前後、內外都是重中之重,所以楊廣北巡的大部隊被迫滯留在太原。

    楊廣放不下國事,卻又不能失信於人、失信於天下,乾脆就學起了楊集的霸道之風。

    他先讓長孫成和史祥對啓民可汗百般挑刺,等到對方不滿之時,又讓手無縛雞之力的禮部尚書楊玄感和堯君素帶着驍果軍北上講道理。

    楊玄感在兩天之內,與突厥勇士單挑決鬥,一口氣就幹掉了東/突厥三百多名勇士。

    突厥人怕了這個所謂的文弱書生,於是又約隋軍鬥陣,然而結果比單挑更悲慘,愣是被堯君素和他的一萬名驍果軍幹掉兩萬多名精兵。

    這下子,啓民可汗爲首突厥深刻的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老老實實的遵照大隋的標準,重新修起了御道、官道。但楊廣卻覺得突厥人不敬不忠,之前修的路完全是忽悠人,於是向親自跑到太原道歉的啓民可汗發了一通脾氣,說是東/突厥人如果不會修路,就讓楊集和楊玄感帶着涼州軍和驍果軍去修。

    消息傳出,大隋百姓非但沒有覺得皇帝不對、失信,反而讚譽有加、推崇倍至,覺得大隋皇帝就應該這麼霸氣、就應該這麼囂張。

    現在這個楊廣因爲有個激進得連他都害怕的楊集當反面教材,所以本人反而變得穩重和踏實,而且他現在很在意身後名、很在意百姓的品評,見百姓們都認爲好,終是鬆了口氣。

    然後,他就“怒氣沖天”的帶着一幫人,從太原坐船回來了。

    至於何時北巡?他現在也說不上來、更不敢亂定時間了,一切得看楊集打完仗再說。

    只有等到楊集說‘確確實實打完’、‘確確實實沒有意外’,他纔敢把北巡時間定下。若不然,肯定又有各種意外發生、肯定又走不成。

    對於楊集製造意外的本事,楊廣已經深信不疑了。

    紫微城宣政殿偏殿,一羣重臣正在幾架沙盤之前議論紛紛。

    “衛王兵微將寡,後續乏力,接下來的局面恐怕不利於我軍。”

    “那倒不至於,衛王善於用騎、善於以戰養戰,其用兵之道與胡人無異;即便正面戰場之上打不過兵多將廣的高句麗軍,但是他難道不會逃嗎?更何況又是在異國作戰,洗劫敵軍沒有絲毫心理負擔。所以無論怎麼看,倒黴的都是高句麗,而不是我族我軍。”

    “不錯,衛王喜歡殺、會殺,而且殺的還是敵人,那就讓他殺好了。再說了,高句人不但不是我族,而且野心勃勃,多次向幽州進軍,衛王哪怕是將他們殺光了,那也是他們該死。先賢說得好——‘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依我之見,衛王閒着也是閒着,與其讓他入朝亂搞,倒不如讓他殺得周邊異族殺個精光。他殺得痛快,國民也受益無窮,而我們也樂得清閒,一舉多得。”

    “過於樂觀了。戰場之上向來是實力的較量,奇謀只能取得一時之效,而衛王輕師在異族作戰,本來就處於兵力不如人的劣勢,高句麗援兵更是能夠滔滔不絕而來。依我之見,衛王即便取得小勝,卻也持不可久、後續乏力。”

    “嗯,兵力和武器、糧草輜重,以及甚至運輸,確實都是大問題,一旦我軍糧草輜重不足,衛王進退兩難,實在是太危險了!這一點,諸公可曾想過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