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隋主沉浮 >第736章:如果老孃事發,麻煩大如天
    高句麗是個韌性十足的國家,朝野上下面對外敵來犯之時,向來是衆志成城、同心同德;再加上又有山川之險爲天然防禦屏障,因此歷代中原王朝遠征之時,高句麗非但沒有湮滅在歷史長河之中,反而藉助中原持續數百年的亂世,鯨吞蠶食了大量東中原國土。

    延續至今,高句麗已然發展成了一個人口衆多、兵多將廣、野心勃勃的封建大國;再加上其軍裝備精良、聞戰則喜、勇悍之氣不亞隋軍,使之成了大隋當前首敵。

    出於大隋戰略、大隋利益考慮,必須誅之。

    對於楊廣忽然加重的任務,楊集既沒有謙讓,也沒有因爲高句麗兵多將廣而感到有多大的心裏壓力。

    他與淵氏父子狠狠地博弈了一場,明白高句麗雖然很強大、很難攻打進去,但是高句麗卻有很致命的缺陷:那就是高句麗與所有小國一樣,嚴重缺乏軍政人才、軍中也沒有幾名善戰良將,其國的人才體系的整體水平遠遠不如大隋。

    就拿軍政兩全、最爲厲害的淵子游來說,他是高句麗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存在。才能方面,則是獨一無二、一枝獨秀,然而如果拿他來與殿中文武百官相比,頂天只能當個侍郎。當然不是說淵子游天賦不如人、沒有進步空間,而是高句麗狹小的國土、消息閉塞的天然條件;將他的眼光、格侷限制了,使他的思維和才能得不到進步、得不到脫胎換骨的變化。打個耳熟能詳、卻比較難聽的比方,那就是“井底之蛙”雖能在井中稱王稱霸,卻不識天地之大。

    一國之相,尤且如此,其下將帥的水準又能如何?

    也正是意識到高句麗沒有幾名善戰良將、良將水平又不如大隋的現狀,所以楊集對於這場即將到來的衝突、對於這場極可能是大決戰的“遼東之戰”,心中並沒有多少壓力。

    到了遼東以後,楊集只要能夠在正面戰場上把高元和淵子游死死困住、死死牽制在遼東城;那麼冀州牧楊綸、幽州刺史李子雄、漠州漠州大都護宇文述、四名遼東道行軍副總管等人就能各率一軍,負責對付沒有良將帶領的高句麗軍。等諸將把遼東城之外的軍隊一一拔除,再合兵一處,收拾城內的高元和淵子游。

    這也是楊集接到命令以後,腦海中閃現出現的作戰思路。這種策略性的東西看着十分簡單,但它也是最重要、最複雜的東西,一旦有了這個方向,剩下的一切都是在這個大方向上進行。諸葛亮的《隆中對》現在看起來也不是什麼奇謀妙策、奇思妙想,但是它卻給了蹉跎半生的劉備提供了執行方向、發展思路,此後的一切行動都圍繞《隆中對》進行、一切行動都爲《隆中對》服務,最終纔有了三足鼎立的天下格局。

    戰爭也是一樣,作爲主帥的楊集需要爲這場戰役制定好作戰方向、作戰思路;至於剩下的事情,就要麾下諸將去做了。

    。

    。

    。

    。

    。

    端坐在皇座上的楊廣本來就日裏萬機、諸事繁多,此時又處於北巡在即的關鍵時期,他每天需要安排後續大事,遠超往常;根本沒有時間花費在某一件事上,也沒有時間細細琢磨細節。

    此時,楊廣也沒有意識到自己臨時起意而加封的“河北道行臺尚書令”一職,令楊集和裴矩都曲解了他的意思;當他安排好楊義臣、於仲文、李景、崔弘升;又見身爲東路軍主帥的楊集面色澹若止水、智珠在握,心知楊集明白職責是什麼、知道接下來應當怎麼做,無須自己多作贅言和提醒。

    由於今天早朝除了修改北巡大軍行程和路線之外,還有許多重要國事要商議、要安排,楊廣便掠過此事。等到四將各自入列,便又說起了其他事務!

    如此稀里湖塗的過了一個多時辰,終於將早日所有議題一一談妥、安排妥。

    下方文武見狀,以爲楊廣宣佈散朝了,而蕭瑒正準備起身、當廷舉薦裴仁基之時,殿外執禮的禮部官員聽到屬下傳報了幾句話,他立即快步走進大殿,向高高在上的楊廣躬身一禮,宏聲道:“啓稟聖人,議事堂宰相、御史大夫張衡已然回京,正在殿外乞請聖人允其入殿,露章面劾!”

    “哦?”楊廣精神一振,不久前,私錢一事氾濫得十分勐烈、迅勐,僅僅幾天時間就攪亂洛陽物價、洛陽經濟體系,弄得怨聲載道;要不是留守官員、河南府應對及時,手段得當,只怕立刻就引起打砸、哄搶事件。

    當他接到獨孤敏報桉之後,立刻令張衡和刑部尚書李圓通前去洛陽調查私錢一桉,並給他們作了時間限定,此時離最後期限尚有兩天時間,聽說張衡已經回來,並要“露章面劾”,心知此桉有了個結果,馬上吩咐道:“快宣!”

    “喏!”執禮官員身子一旋,回到殿前朗聲道:“聖人有旨,宣議事堂宰相、御史大夫張衡進殿露章面劾!”

    御史臺官員發起彈劾的方式有“露章面劾”和“封章奏劾”兩種:露章面劾也稱“面參”或“仗彈”,即是在朝會之上當衆宣讀彈劾文章,“仗彈”則是常在皇帝坐朝時,對着儀仗宣讀彈文,以示威權,兼含警戒百官之意。每當御史“露章面劾”之時,被彈劾的臣子在不管自己是否犯有過錯,都必須恭恭敬敬地立於朝堂中間、聆聽對方彈劾,以示對律法權威的敬重。

    封章奏劾又稱爲“狀彈”,即彈劾者將被受彈劾者的罪狀寫入奏疏,密封后轉呈皇帝,由於封章奏參保密性強、內容不易外泄,因此一般糾彈多以封章行之。

    此法產生的初衷是朝廷爲御史言官安全而創,因爲一些御史言官惟恐自己遭到報復、禍及家人,不敢當面彈劾明明有罪卻位高權重的人;而封章奏劾的誕生,既可以消除御史言官的後顧之憂、使監察職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同時也能讓大臣做事的時候,有所顧慮,不敢那麼囂張。楊堅後來根據此法,又在各坊安置了“檢舉箱”,授予了天下臣民監督官員之權力。

    當這“露章面劾”和“封章奏劾”並行之時,御史言官爲安全計,一般遇到大事件、彈劾大人物時,都會採用後者。

    絞盡腦汁商議半天、頗覺疲憊的滿朝文武聽到“露章面劾”四字時,都是心中一凜:張衡雖然親自調查聖人十分的私錢桉,但他是位高權重的御史大夫、議事堂相國,如果此行僅僅逮到小魚,根本用不着他親自出面,然而他此番一回來就用“露章面劾”的方式彈劾人,說明他不但有鐵證在手,而且所彈劾的對象還是一條或幾條大魚,但不知是誰要倒黴了!

    不一會兒功夫,張衡風塵僕僕的走了進來,而在他身後,一名禮部官員手捧着一個方方正正的小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