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隋主沉浮 >第711章:大贏家
    蕭瑒亦是一名文武雙全的人,只不過他從未帶兵打仗過,故而不懂行軍作戰、臨陣對決,可他畢竟是當過兵部尚書的人,對於大隋軍隊構成、各種兵種的作用和價值卻是知之甚詳。同時他也知道自己之所短,如果與張瑾探討軍事部署、行軍作戰,自己必將大敗虧輸。於是便從自己更擅長的朝廷政策、民生、人心等方面來闡述自己的觀點、表述南方水師沒有大規模存在的必要性,同時也間接駁斥了張瑾靡費無數、打造南北水師的荒謬之言。

    完成了這一步,蕭瑒向楊廣拱手一禮:“聖人,臣並非反對打造北方水師,而是暢行於南方江河湖泊的水師尚且用了四五年之久;若是大隋打造一支縱橫風浪巨大、危機四伏的海上水師,那麼所耗時日少說也要翻上兩三倍之多。而南方水師組建至今,已有二十餘載,此軍先是殲滅了強大的南陳水師,接着又隨軍出征,協助陸上軍隊殲滅高智慧、汪文進等霍亂江南的反賊,前些年更是揚帆南下,從海上支援劉方將軍,使劉將軍沒有後顧之憂的成功攻佔林邑。近來雖無驕人戰績,卻也訓練不輟,戰力倍增。”

    說到這裏,蕭瑒的話鋒忽然變得犀利有力,總結一般的說道:“聖人,南方水師除了擁有豐富的作戰經驗、航行大海經驗之外,更無作戰任務。朝廷若是將七成水師兵力、戰船調來北方,既可急當前之所需、化解百姓忐忑,又能節省寶貴的時間,可謂是一舉多得。若是朝廷耗費鉅資、重新打造遨遊大海的一支北方水師,已是十幾二十年之後了,那樣的海上水師焉能解燃眉之急、焉能急當前之所需?”

    爭至此處,高下立判、勝負已分!

    “聖人,末將知錯矣!蕭相國一字一句,如醍醐灌頂,令末將茅塞頓開、心悅誠服。”說這話的,竟然是主張南北水師並重的張瑾。

    張瑾當然不是真正的心悅誠服,而是蕭瑒這番有理有據、省時省錢、好處無窮,令他辯無可辯、無從爭辯;要是他此時繼續堅持自己的主張,那便屬於無理取鬧了,那樣除了惹人生厭、自取其辱,別無所獲,而今天失去的、或即將失去的,也只有改天再從他處爭回來了。

    他深深地看了蕭瑒一眼,記住了這位駙馬:蕭瑒是議事堂宰相之一,同時兼任着蕭琮所空出來的內史令,算得上是“兄去弟及”的典範了。蕭瑒在擔任兵部尚書之時,給人一種文質彬彬、溫文爾雅、無爲而治的錯覺,比起蕭琮,似是平庸無能、毫無起眼,然而經過剛纔的交鋒,張瑾才意識到蕭瑒亦是一代人傑。以前之所以表現得平庸,實則因爲蕭琮居高位、才華出衆,他要是再光芒萬丈,怕是於蕭氏百害而無一利,故而選擇藏鋒於鞘。

    隨着蕭琮的功成隱退,蕭瑒便是南方士族和外戚的利益代表,自然無須、也不能藏拙了;再加上他身爲半個楊家人,不像當過皇帝的蕭琮有那麼多顧慮,所以“南方士族代表”此刻的“咄咄逼人”、讓人一時間有些“不大適應”。….對於張瑾的“心悅誠服”,長孫熾、長孫成等關隴系將官非但沒有任何不滿,反而由衷讚歎:真正高明的政客向來是把自身的利益跟國家利益聯繫在一起,百姓支持他等於支持自己,也只有這種懂得互利的政客,才能令國家富強;如果張瑾此刻爲了一家一派之利,而不識進退的做出有損國家的利益之事,他在能人輩出的中樞是呆不了多久的。

    然而相對於十分年輕的蕭瑒,張瑾卻是差了很多,畢竟他在制定的方案,本就不懷好心,而且這番“心悅誠服”,也是因爲輸了辯論發出的聲音,就算皇帝沒有因此心懷芥蒂,但也能從看出誰更有才幹、誰更真心爲國。

    楊集這回倒是沒出來針鋒相對,儘管他已是一個滿朝皆敵的“孤家寡人”,但只要對方的主張不是那麼荒唐可笑、目的不是那麼的不純,他是不會貿然冷嘲熱諷的。更何況蕭瑒的觀點與他無異,眼見蕭瑒勝券在握,自然就沒有刷存在感的必要了。

    楊廣目光從張瑾臉上掠過,向文武重臣問道:“對於蕭相國之言,諸位可有異議?”

    “大隋水師戰力強悍,進退自如、攻守兼備,此乃最佳對策,老臣無異議。”高熲沉吟半晌,點評起了蕭瑒開出的“良方”:“至於蕭相國這個策略,可以說是當下最爲合適的戰略,種種益處也被他說了一乾二淨,遠的且不說,如果朝廷將南方水師主力調往青州東來郡,此軍立刻就能貼海北上,穩穩當當的將兵力和武器裝備、糧草物資運抵遼東郡。”

    “蘇公,您認爲呢?”楊廣知道各司其職、術業有專攻的道理,關於如何制定軍事戰略,肯定要採納武將們的意見,不過他要塑造一個“暢所欲言、虛心納諫”的帝王形象,以及敬重開國老臣的形象,便將目光移向左僕射蘇威。

    蘇威重心在政,而不是軍,在探討水師的時候,他始終一言不發,這會兒見到楊廣徵詢自己,立刻拱手道:“聖人,老臣並無異議。”

    大事已定,勝負已分,承慶殿在這一瞬間風向大變。

    即便是本來站在張瑾這邊的關隴系將官,也都改了口、改了立場。對於讓他們改口蕭瑒,自是讚歎吹捧之能事,幾乎不約而同的說他字字珠璣、句句在理。而裴矩、李子權等其他派系的代表更是將他誇讚成了一個文武全才、愛國愛民、目光長遠的能臣。

    針對這些極盡吹捧的將臣,蕭瑒卻是暗自苦笑,南方是南方士族傳統勢力範圍,他自然不希望關隴貴族繼續在那裏當作威作福的土皇帝了,當他見到張瑾說出“南北並重”、“再他一軍”的主張之後,楊集和楊秀、楊達等皇族子弟默不作聲,而各派系將官也在袖手旁觀;他出於南方士族的利益着想,只好出來說話。

    經過這番明爭暗鬥,他成了關隴貴族的重點,而快活的日子也到了頭了,而其他人、其他派系卻能爭奪和享受他得罪人的“勞動果實”,真是奸詐之極。….蕭瑒也是在這一刻,終於意識到孤臣不好當、得罪人的事兒不好乾,甚至連楊集這些年怎麼過,他也體會到了。

    楊廣這才說道:“既然諸卿並無異議,那麼便照此執行吧。”

    “聖人英明。”一衆文武見楊廣從諫如流,鬆了一口氣。

    楊集見楊廣聽了蕭瑒良言,心中也着實是鬆了一口氣,楊廣的確是與史上那個楊廣不同了,當然楊廣也有可能本來就是這樣的人,只是後來因爲後繼無人、因爲玩崩盤了,故而一步步的走上滅亡的不歸路。

    以現在的局面下去,只要楊廣不變得太過離譜,大隋一定能夠以強大之勢傳承下去,而不是像史上那般三世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