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隋主沉浮 >第457章:論功行賞
    兵事議定,楊廣思忖了一下,又說道:“御史臺司糾察彈劾之職,責任重如山,可是包括御史大夫在內,整個御史臺官員僅僅只有二十五人。哪怕他們一年到頭奔波,也不足以巡察全國各州縣,有的州縣甚至立國至今,都沒有御史巡察過,正是因爲監督不力、巡察不達、威懾不足,故而使一些地方官失去了爲官的初衷,一步錯步步錯,給朝廷、給百姓帶來了巨大的創傷。我決定擴大御史臺規模,增設謁者、司隸二臺,合稱御史三臺:謁者臺負責巡察京畿以外諸州縣,長官爲謁者大夫,秩比正四品,屬官暫定別駕二人、從事四十人;司隸臺負責巡察京畿諸州縣,長官爲司隸大夫,秩比正四品,屬官暫定別駕二人、從事二十人……日後,可根據現實需要,增減人員。”

    權力制約的角度上看,負責監察官員的御史對於全國官員,都是一種有形的制約、威懾,保證了各級官員在朝廷綱紀、律令、法典範圍內正常運行。

    儘管御史制有一定的侷限性,但是對於當前時代來看,有着統治秩序、淨化官場風氣、維護百姓利益等作用。

    百姓需要這種勇於言事的人,所以即便在權臣當道、宦官專權、藩鎮割據的惡劣政治環境中,仍然有許多御史敢於挺身而出。

    而在太平盛世,不管是做官還是做人,誰敢說自己就真的兩袖清風、玉潔冰清?

    是以,只要他們被御史言官盯上,那就等着倒黴吧!

    而今,州有通守監督施政刺史和長史、掌兵司馬;縣有縣丞監督施政縣令和主薄、掌兵縣尉,若是擴大規模後的御史臺巡察到位,又將形成一層更高級別的威懾力。

    擴大御史臺之舉,於國於民有利,且又多了幾十個無實權勝過有實權的職位可爭,衆人自無異議。現在在意的是謁者大夫、司隸大夫由誰由誰的人來當。

    “蘇公爲尚書左僕射,統吏戶禮三部,可有適宜人選舉薦?”楊廣向蘇威問道。

    蘇威想了想,說道:“回聖人,臣以爲門下左諫議大夫盧楚耿介方直、明晰律令,可擔大任。”

    楊廣眸光閃了閃,若有所思的說道:“盧楚,我倒是有些印象,此人出身范陽盧氏,那封彈劾宇文述的奏疏法理兼備,行文曉暢,蘇公‘明晰律令’之評語十分貼切,那就由他擔任謁者大夫,在御史臺的框架之內,草擬謁者臺創立方略。”

    定下盧楚,楊廣又說道:“相對於巡察京畿之外的謁者臺,司隸臺任務較輕。但京畿之內,官員甚多,需一名老成之人方可。”

    蘇威心頭大定,拱手道:“聖人,內史侍郎(正四品下)薛道衡性情端方,剛正不阿;爲內史侍郎以來不畏權貴、秉公處斷,臣以爲由其擔任司隸大夫,再是合適不過了。”

    楊集看了蘇威一眼,暗呼一聲厲害。

    御史臺原本是一個獨家“生意”,人數雖少,可是誰都怕這些御史,便是蘇威、楊素等人也被他們彈得頭大如鬥,如今一臺變成三臺,御史臺的職權遭到了分割,處於三臺相互制約的局面,御史大夫張衡雖然仍舊是三臺長官,可如果另外兩臺的長官不是他的人,那他的權力將會弱了不少。而且三臺並立之局,勢必有大的人事變動。

    盧楚、薛道衡履新之後,對於機構的構成、位置的安排,楊廣一定會問兩人的意見。

    蘇威是關中士族的代表,他知道楊廣對包括關隴貴族在內的關隴系官員都有幾分警惕,心知自己如果推了關隴官員,非但不會成功,反而噁心了楊廣,但同時,他又不想“便宜”另外幾名不是關隴人的相國,於是便推薦了楊廣想要交好的山東系中的盧楚。

    當他推薦盧楚的消息傳出去,那盧楚在大家眼中,就是蘇威的人,至於是不是,都不重要了。而且他將盧楚推上這個重要位置,盧氏能不感激萬分?

    而後的薛道衡,是他蘇威和楊素共同的好友,這一推薦上去,便堵住了楊素的嘴巴,雖然薛道衡不是蘇威的人,可私交在那裏,日後的相處過程中,至於不像張衡那般“難處”。

    “不愧善於琢磨人事的蘇威,一舉一動盡皆潤物細無聲。”楊集心頭對這位胖相國有了幾分警惕。

    楊素聽了蘇威之言,濃眉不禁皺了皺,他在軍中威望太大了,許多大將都是他帶出來的人,弟弟又是內史令,他未免給自己的家族惹下大禍,故而在文臣這邊的任免,幾乎沒有插手過。不過見到蘇威一副籌謀的樣子,心頭閃過一抹冷笑“設想雖好,只是你如果以爲盧氏子弟好拿捏、不提拔他們自己的人,可真是大錯特錯了。”

    他見楊廣目光望着自己,連忙拱了拱手,說道:“聖人,老臣認同蘇相之言,薛道衡官聲斐然、長於刑名法術,由其擔任司隸大夫適宜。”

    楊廣點了點頭,目光又看向在京的相國楊雄、蕭琮、長孫熾等人,衆人拱手說道:“臣等附議。”

    “此事己定,下面議一議另外一事。”楊廣身微笑着看向楊集,說道:“衛王此次剿匪成功,緝捕了豆盧寬、王世郎都犯官,又發現‘劉迦論’的陰謀,使朝廷有了應對之策,諸公以爲如何封賞爲好?”

    正所謂“臣以自任爲能,君以用人爲能;臣以能言爲能,君以能聽爲能;臣以能行爲能,君以能賞罰爲能。”以父親爲榜樣、以明君自詡的楊廣,不可能連這個道理都不知道。只是在楊集這裏,卻有些賞罰不明瞭。

    倒不是楊廣不想賞罰嚴明,而是這小子起點太高,立下的功勞太多、太大,導致很多功勞都得不到應有的‘報酬’,楊廣覺得楊集不在意,但是自己除了是兄長以外,還是皇帝,不能虧待功臣、更不能虧待自己人。

    楊集本來是在看熱鬧,默默的學習,一聽楊廣又要封賞自己,就起身施禮道:“聖人,我只是做了一名臣子該做的事情,而且豳州軍尚未整頓好,豈能因微薄之功而心安理得的接受封賞?”

    “衛王不必推辭,先前你再徵大湖區成功,朝廷就有賞罰不明之嫌,民間頗有怨言;此番,往小裏說,僅僅只是剿滅一支小賊寇,可是往大里說,卻是拯救了關中百姓,如此蓋世之功,豈能不封?”楊廣說完,臉上故作不悅之狀:“難道你以爲我是賞罰不明的昏君不成?”

    如今有十幾個重臣在看着,楊集只好拱手道:“臣不敢!”

    楊素冷不防的向楊廣說道:“聖人,老臣認爲賞罰不明百事不成、賞罰若明四方可行,老臣也以爲衛王此功大過於再徵大湖區,再怎麼封賞都不爲過。衛王無須自謙過甚。”

    這句話,卻是讓楊集不好拒絕了,只得向楊廣說道:“多謝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