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隋主沉浮 >第174章:天工署
    返回甘州途中,一場暴風雪襲擊了河西走廊,暴風雪狂暴地肆虐,沉重的大概紛紛傾斜、折斷,一切都彎曲、蜷縮、顫抖、淒厲地呼嘯着。

    巡視歸來的楊集一行人因爲暴風雪耽誤了兩天時間,在清晨陽光重新普照人間,他們終於回到變成冰雪之城的張掖城,士兵都回城外的軍營休息。

    由於張掖城在楊集擔任涼州刺史之前,又破又舊,被他納入了重新規劃之中,此時全城面貌煥然一新,楊集帶着親兵從西門進入了張掖城後,能夠感到洋溢着一股以往所沒有的勃勃生機,一隊隊士兵在清掃道路上的積雪,幫助被大雪覆蓋的人家清理屋頂積雪,一羣羣孩子快樂的在雪地裏堆雪人、打雪仗、追逐嬉戲,一陣陣歡樂的笑聲迴盪在城內。

    到了城中心,越顯繁華。

    離開前正在拆除的低矮泥坯房盡數被一排排嶄新的新樓替代,雖然天氣異常寒冷,可是主街上的喧譁聲、叫賣聲不斷,顯得熱鬧異常;到處可以三五成羣的中原商人、突厥人、鐵勒人、西域胡人、粟特人。

    這是因爲張掖自古以來就是絲綢之路商賈重鎮和咽喉要道,往北可沿居延澤商道進入突厥草原、往西可達瓜州,但由於戰亂不斷的緣故,使這條溝通東西的交通要道中斷了數百年。隨着伊州、庭州、西州的入手,以及西突厥的臣服,使絲綢之路重啓再無障礙,於是這些善於捕捉商機的商人涌向張掖這個交通樞紐,商談店鋪買賣、倉庫租賃事宜。

    大街之上,也出現一些金碧輝煌、頗具異域風情的建築,這是絲綢之路的重新開啓,使許多塞外商人前來尋找商機,他們買下店鋪,使按照自己的風俗文化加以裝飾。

    對於這些,楊集倒是沒有什麼排斥之心,無論是本土各家學說也好,還是外來文化也罷,只有在競爭中才能實現昇華,儒學雖然地位尊崇,卻因爲北方經歷幾百年的戰亂,文明傳承差點斷層,使得北方人注重實用之學,凡是有用的東西大家就認同、凡是不實用的就拋棄,思想十分開明,隋朝統一天下以後,從南方引回來的儒學也比較接近正統,不像後世那麼故步自封。

    楊集作爲華夏子孫,對本族文明有着特殊的感情,但他並不希望回到儒家獨大的局面,否則的話,走向腐朽是必然的結果。

    況且孟子早就說過“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所以楊集也覺得任何一門學術、一個行業、一個人,一旦失去了危機感,就會走向落後,唯有危機感和競爭,才能向積極的方向發展。

    而且儒學爲首的華夏文明就像是武俠小說中的《北冥神功》一樣,有強大的兼容性、包容性,能夠吸納異域學說中的優點爲己用,並反作用於異域學說,“小衆”的異域文明不被同化得屍骨無存就不錯了,怎麼同化得了人口基數龐大、充滿人性的華夏文明?

    隨着楊集迴歸的消息傳開,籠罩在張掖上空的躁動不安氣息,逐漸歸於平靜。

    以前楊集在張掖的時候,通常不怎麼管事,大多數事務都是由總管府六曹、十一署協同管理,而楊集的作用是以強大的威懾力,令各州各縣按照總管府的規劃做事,大家各司其職、有條不紊,大家遇到解決不了的事情,他出面扛、出面解決;但是當楊集不在張掖,大家心中彷彿少了主心骨一般,做事也沒有以往的底氣,許多剛剛形成的政令在執行力上,出現了後勁不足的窘境。

    尤其是涼州兵力源源不斷的調往邊境,致使狹長的北方出現兵力空虛之時,這些政策雖然繼續執行下去,但卻因爲大量軍隊離開,大家又沒有楊集的震懾力,還沒有得到規劃的羌人開始有些不受控制了,那些俘虜也出現了不安之兆。

    如今楊集回來了,桀驁不馴的羌人部落一瞬間變得比兔子都乖,各地秩序也重新恢復穩定,俘虜們也乖乖的在大冬天修起了直道,這讓陰世師、楊善會、韋雲起等人齊齊的鬆了一口氣。

    回到張掖,楊集每天都忙到深夜。

    戰後這幾個月,涼州治下不僅有移民、匠戶、軍戶、清理土地兼併、治吏、築城等民生之事要安排,又有學堂、作坊、直道、礦場要修,還有另開工場鑄錢、冶煉,此外還要調動軍隊、錢糧物資去邊境與吐谷渾對峙,……千頭萬緒的事情一起涌來,整個涼州上下的官員都忙得腳不沾地。

    隋朝地方政務本來比較簡單,官員關注的方向無非就是春耕秋收冬寒等瑣碎小事,幾十年都沒有變過,新官老吏幾乎習慣了慢悠悠的生活節奏,但涼州被楊集爭取成大隋官制、軍制、學制的“試驗田”以後,就開始出現了大變化,不僅僅朝廷安排事情要做,還有許多新舉措是總管府遵照楊集之令弄出來的,幾乎每件事都要在年前做完,由此帶來的又是許多問題要解決。

    萬千瑣事幾乎將涼州官員的腰板壓斷,但好在經過近一年的錘鍊,官員們已經漸漸適應了楊集和總管府雷厲風行的處事風格。

    這幾天,總管府上下都在忙碌一件大事情,那就是又有三千匠戶到來。

    隋朝匠人分官匠和私匠兩種,朝廷從民間匠人挑選技藝高超的工匠,成立軍戶一般的特殊戶籍,所以官匠水平普遍高於民間私匠,工部、將作監、少府監、軍器監、都水監名下的能工巧匠就有十幾萬人,由此而來的就是十多萬戶匠戶。

    奉命入京哭窮的虞世南連鐮刀、柴刀、鋤頭等農具也要,朝廷給不了他,只要以錢代替,這傢伙從民部領到錢以後,一律在京城花光了,把西市的農具掃蕩一空,由此帶來的轟動問題是全城就在說涼州落後得連農具都沒有,監國太子楊廣、尚書省感到大沒面子,於是又從“四監”特批三千優秀官匠過來,意思是說“你們弄得朝廷都跟着沒面子,朝廷現在給你們頂級工匠,你們自己造去吧,別在京城丟人現眼了。”

    這些頂級工匠堪稱是隋朝的技術工程師,加上楊堅之前批准過來的五千匠戶,涼州現在計有匠戶八千戶,有這些人在,也意味涼州製作能力大爲提高,很多東西不再依賴朝廷供應,官方的軍械帳篷可以自己造、庭州的城池可以自己設計、直道可以自己規劃、礦山可以自己找來開……絲綢、布匹、瓷器、酒、農具等等與民生息息相關的物品,也不再依賴於往返於關中和涼州的商人,百姓以後可以用低廉的價格就能從各州縣的集市上買到本土產品。總管府官員都深知這個道理,因此十分重視這些匠戶。

    爲了解決工匠們的後顧之憂,不僅把收繳回來的上等田分給了他們,還在楊集的要求下,專門把張掖城一片新區劃給工匠居住,使他們家家戶戶住進了美輪美奐的小院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