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隋主沉浮 >第153章:獨孤敏亂點鴛鴦譜
    轟轟烈烈的移民隨着時間的推移,漸漸歸於平靜,當楊集聽李靖說十萬餘戶百姓在各州接力下,平安抵達庭州時,一顆懸着的心終是放了下來。

    接下來的日子,楊集一方面整頓民生;另一方面在涼州十一州推廣均田制。

    沒錯,正是均田制。

    雖然均田制在大隋推行了很多年,但是大隋的均田制不像後世那麼徹底。首先、從“個人”上說,大隋王朝沒有動關隴貴族私人田產,除去那些私田之外,所有田地都收歸國有,然後分給百姓耕種;其次、從全國範圍上說,均田推廣的地域主要是北齊、南陳的地盤上推廣,關隴貴族爲主的北周地盤,觸動的並不多,當然了,楊堅對犯事的官員、關隴貴族也不手軟,他會根據情節輕重,剝奪部分或全部田地,這些田地同樣收歸府衙所有,然後再由府衙根據實際情況,在御史臺的監督下分發給百姓。

    百姓以租地的方式上交田租,剩下的盡歸百姓自己所得,看起來好像是高了,可是把世家門閥這一層剔除了,所以百姓上交的田租比之以往低了很多很多。

    但是大隋的均田制有很多東西沒有規定得好,比如說分給百姓的永業田,是人均二十畝,這種田可以傳給子孫後代,一切所有權都屬於百姓,他轉讓、販賣、送人都是他自己的事情,官府一概不管,百姓有時候爲了生計、爲了治病,迫不得已將屬於自己的永業田抵押、換錢糧、換藥物,最終使永業田成爲別人的田地,而這種田,也是百姓丟失得最早的田。

    第二種是露田,朝廷給百姓的露田是中男和丁男八十畝、婦女四十畝,人死以後會收歸國有;但有些心狠手辣的世家門閥、豪強惡霸中意某塊露田時,會讓該田之主“意外死亡”,然後再以其他方式納爲己有,只是殺人畢竟是要償命的,只要吏治清明,都不敢明目張膽去幹,且由於露田是朝廷的,所以這種被兼併的速度較爲緩慢。

    某戶百姓人家要是先把永業田賣了,有露田的人又死了幾個,而家中衆多兒女還沒到分田年紀,那他只能守着自己名下的露田養家餬口,如果露田的產出,養不活一大家子,那他只好在耕種自家露田之餘,去當世家門閥、地方豪強佃戶,找一份額外收入補貼家用;若是露田也沒有了,那就只要當奴隸了。

    另外還有一種名叫“公廨田”的官田,這是均田之後,剩下的官田,一般以官方的形式租給勞邊過剩的百姓耕種,以收租的方式充當各級官府辦公費用、地方官員俸祿,年度支付剩下的,則上交朝廷,此類田地也是朝廷儲備田,人口增加以後,便拿這些官員來分。

    而涼州這邊,除了新入手的伊州、庭州,另外九州有七個是邊州、內州只有兩個;大隋建國至今,涼州外有突厥汗國和吐谷渾入侵之險、內有胡羌之亂,在大隋是出了名的戰亂之地、兇險之地。

    稍微有底蘊、有能力的世家都搬走了,剩下的多是一些新崛起的地方豪強,而且多是集中在內州蘭州。

    但是隨着突厥汗國正式分裂,北方的防禦壓力爲之一輕,而涼州以南的吐谷渾又被死死的堵在山上,於是許多世家門閥便打起涼州河湟地區的主意。

    河湟地區包括吐谷渾東南部,大隋鄯州、廓州、洮州、河州、蘭州。這裏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氣候溫暖,是個宜耕宜牧的寶地。

    關隴貴族在關中平原開墾過度、肥力大減、產能大降的情況下,早就盯住比鄰而居的富饒的河湟地區,若非有外敵時刻威脅,恐怕早就把河湟地區瓜分一空了,如今終於把侵佔河湟地區機會盼來了,於是紛紛派人前來置辦產業,每個家族都恨不得整個河湟地方都買下來。

    楊集心知河湟地區要是變成世家門閥的私人產業,定然遭到無度開發,使涇渭分明的“悲慘的奇觀”進一步加劇,而朝廷不但收不到一點賦稅,還要承擔水土流失的後果以及千古罵名。

    甚至會有人爲了一家之利,擅自把糧食、鐵器等禁物就近賣給吐谷渾、党項和白蘭諸羌,他們家大業大、無法無天,就算朝廷抓個正着,最終殺掉的,也不過幾個替死鬼,然後等風聲過了,依然我行我素。

    出於以上之慮,楊集在接到世家門閥紛紛入境買地消息以後,先是嚴禁五州官員賣田賣地,接着是緊急向楊堅上疏,向他陳述自己的擔憂所在;並希望朝廷重建軍戶制,以軍戶和民戶並存的形式向河湟地區擴充人口,一來可以讓士兵安心戍邊;二來也有利朝廷對河湟的區的控制;三來可以令富饒的河湟地區成爲利國利民的寶地,而不是某些家族的私人寶地。

    此外還建議朝廷在政策上、制度上對田地進行限制,規定百姓只有田地使用權卻沒有轉讓權,任何人都不能以任何方式轉讓田地,百姓只要有田地,以後便是再怎麼艱苦,也有一條生路,只是這年頭老實憨厚、愚昧無知的百姓大有所在,未必所有人都能經得起重利的誘惑,所以在對百姓設限的同時,楊集又建設對賣方進行律法上的禁止,誰敢買田,輕則沒收其一切家產,重則斬首夷族,從根本上杜絕世家門閥兼併土地的可能。

    大隋雖然執行了均田制,但由於沒有對買賣雙方作出這種限制,所以均田至今,又有許多土地被世家門閥兼併,而歷朝歷代的世家門閥正是通過這種手段收攏百姓、壯大自己,可以說,一旦土地兼併之風重新盛行天下,那麼掌握天下民生的人,絕對不是官府,而是世家門閥。

    百姓不懂、也不在意什麼國家大義、民族大義,他們只關心一家老小的溫飽問題,所以很清楚誰在掌握着自己的命根子,這也是大世家大門閥能夠登高一呼、應者雲集的原因所在。

    現在的大隋王朝,土地兼併雖然已經有了蔓延之勢,但楊集認爲朝廷此時對買賣雙方設限的話,完全還來得及。

    至於已經失地的百姓,朝廷可以重新安置到其他地方,只要百姓不用依附世家門閥討生活,那就等於從根子上絕了世家對百姓的掌控力。

    楊集這兩項關於土地的建議,事關國基,好處不容置疑,而且不管是河湟地區也好、買賣限制限制也罷,都沒有損害既得利益階層。

    不出楊集所料,楊堅一律答應了。

    他爲了開發河湟地區,使大地饋贈落到朝廷、百姓之手,楊堅在駐軍的基礎上,於河湟地區設置五萬軍戶,每個州安置一萬戶,使將士們能夠就近服役,之後再從關中遷移五萬戶失地百姓過去,十萬戶人家大概在五十萬人左右;同時又以分配土地、長期低稅和免勞役的優惠政策鼓勵百姓自願遷入河西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