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隋主沉浮 >第146章:話不投機半句多
    宣陽坊位於東市以西、平康坊以南,繁華熱鬧不啻平康坊,就是這麼一處金貴之地,光是獨孤府就佔了全坊四里中的北里,也由此可見獨孤家所受恩寵。

    府內主廳氣象森嚴,各種精美的樓臺亭閣密佈花木從中,綴金疊翠、盛加雕飾;又有山池別院、山谷蔽虧,勢若自然,僅是一面人工湖便佔地兩百畝,湖中神山仙島遍佈,在夕陽映照下,後花園格外美麗。

    身穿一身麻布短衣獨孤順在弟弟獨孤陀的靈前上了一炷香,便拄着柺杖向書房走去。

    賀若弼刺殺案引出了獨孤家勾結突厥、扣留軍情、伏擊長孫晟等惡劣事件,在猝不及防的變故中,獨孤陀攬下了一切罪責。

    他以自己的生命名聲,以及獨孤家第六房的前途命運,換取了整個家族的安然無恙。

    但此事只有少數幾個人知道,子孫兩輩都無人知曉。

    獨孤陀詛咒過獨孤皇后,雖然楊堅和獨孤皇后都沒有在意,可以令許多關隴貴族不敢與獨孤家走得太近,使獨孤家一統關隴貴族的機會因此錯失,所以獨孤陀在獨孤家從來就不受人待見,如今見他死了,一些子侄表面拜祭,心中實則唾罵不已,罵他自作自受、害人終害己,完全不知他是家族而死。

    獨孤順知道真相,更知道這起事件是自己使人乾的,但卻不能不敢在族中爲獨孤陀正名,心中痛苦異常。

    這幾天京城局勢混亂,也使心中頗不安寧,他倒不是因爲災民對四坊造成的破壞,那裏固然也有獨孤家的店鋪,但是對於家大業大的獨孤家來說,不過是不起眼的小生意罷了,他心緒不寧是因爲糧價上漲。

    獨孤家壟斷了北方大地的糧食生意,在京城的儲備糧共有兩百多萬石,然而鬥米漲到一百三十文時,京城卻無米可賣,如果有人狀告獨孤家圖謀不軌、想挑動京城百姓暴動和災民暴亂,一直想對付關隴貴族的楊堅,定然令獨孤家灰飛煙滅。

    好在處理這起事件的人是雷厲風行、軍政雙全的楊素,他只用兩天時間就把京城動盪的局勢平息了下來,要是換成一介膽小怕事的庸官,這起“突發”的事態勢必進一步擴大,要是糧價必將節節攀升;身爲天下第一糧商的獨孤家便格外“耀眼”,而那時,沒有人狀告獨孤家纔有鬼了。

    也是這起事件,令獨孤順做夢都想糧食生意這個燙手山芋割讓出去,而買家便是關隴貴族中的元家。

    元家眼饞獨孤家的糧食生意已久,之前獨孤順決定將糧食生意賣出時,首先考慮的對象便是元家,只是他想在最後大賺一筆,便在價錢上始終不鬆口,使這場談判一直拖到了現在。現在他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卻是不敢再拿捏了。

    等他走到書房門口,一名正在與獨孤整儒雅青年連忙起身行禮:“小侄元敏拜見世伯。”

    元敏是元壽之子,也是元氏家主元胄之侄,長得文質彬彬,十分機敏狡詐,尤其善於策劃各種陰謀,深得家主元胄的器重。

    元家在賀若弼事件中,也受到了牽連,不過僅僅只是私藏武器裝備這一節,而且關隴貴族各個門閥都私藏大量武器,在朝堂上也是公開祕密,但由於元家被賀若弼捅了出來,且數量遠遠超過朝廷之規定,令元家成了出頭鳥,最終元巖站出來當元家替死鬼,將這起事件給了了。

    “賢侄免禮!”獨孤順坐下來,便問道:“賢侄此來,可是爲糧店之事?”

    “糧店只是其中之一。”元敏拱手說道:“主要還是請世伯幫忙。”

    “賢侄指的是何事?”獨孤順問道。

    元敏略一遲疑,沉聲道:“聖人爲了資助楊集安民,答應調給他兩百萬石糧食,這本來是從關中廣通倉調糧過去的,可是楊集卻說廣通倉路途遙遠、搬運成本巨大,要求從岐州、涇州、原州、渭州、秦州、靈州官倉調糧,這樣可以節省時間和運輸,聖人也答應了。此事,想必世伯也聽說了吧?”

    “聽說了!那又如何?”獨孤順疑惑的問道。

    元敏在獨孤順面前沒有避諱什麼,說道:“據我所知,關隴各州的官倉都被倒賣了,有的被賣掉一部分、有的被倒空,這六個被楊集點名的州,都存在這個問題,六州主官的家族現在都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一般,急須糧食去這虧空。而渭州刺史乃是家叔元善,渭州官倉的賬目是六十萬石,這些都要運去涼州,而官倉之內只有八萬石。”

    大隋在各地都建有官倉,有是一州一個、有的是幾個州共用一個大官倉。

    有的官倉是防備本地及周邊地區災荒,有的是作爲邊軍配給儲備。糧食到了儲備年限便上報朝廷低價糶出,再以市價糴入新糧儲存。週而復始,一些官員的貪慾就漸漸滋生了。

    如果等糧食到了儲存年限再糶出,那價格肯定不高,於是很多地方管糧倉官員和當地主官想到朝廷反正也用不上這裏儲備糧,便在青黃不接之時以高價倒賣一手,等秋收過後,再以低廉的價格糴入新糧補齊。

    但有些有背景的官員更過分、更膽大。

    他們把新米賣光以後也不補齊,然後年年收上賦稅年年賣光,等到儲備年限再上奏朝廷請求以陳米的價格糶出,以陳米的價格把錢上交朝廷即可,從中靠差價就能賺個盆滿鉢滿。

    而元敏專門提到的渭州即是隴西郡,這裏有一個重要的糧倉,雖然渭州本身是產糧重地,但收上去的租庸調其實並沒有六十萬石,主要是它身爲河湟地區的大後方,所以被當作河湟地區的後勤重地。

    河湟地區也就是後世的青海東部和甘肅南部,一部分屬於吐谷渾,一部是涼州治下的鄯州、廓州、洮州、河州、蘭州,前面三個州都與吐谷渾接壤,是大隋防禦吐谷渾的第一道戰線,而河州和蘭州則是第二道戰線,朝廷爲了戰備需要,便準備在這裏興建一個大糧倉,但考慮到河湟五州離吐谷渾太近,爲安全起見,便將這個戰備糧倉建在了渭州,不僅囤積渭州百姓上交的賦稅,連河湟上交的賦稅也陳放在這裏。

    可是從建國以來,這個大糧倉就沒有發揮過作用,哪怕是關中發生大旱災的時候也沒有,因爲從這兒到關中直線距離雖然比較近,可是乾旱發生時,渭水通不了糧船,如果走陸路運去關中,還不如從中原漕運有效率。

    於是背景大的渭州刺史元善便採取了賣光也不補齊的手段。而剩下的五萬石也是爲了應對檢查所用,若非如此,早就賣得一石不剩了。

    卻不想,夜路走多終於闖到鬼。

    朝廷這次要把渭州倉六十萬石一律搬光,五十五萬石的巨大虧空若是補不上,或是在補虧空過程被朝廷發現,元善被砍肯定是避免不了,但此事非他一人能夠完成,還涉及到渭州上下官員,而負責倒賣的,則是元家商隊。